城市高铁争夺战:尽显“空手套白狼”心态
标签:
城市高铁争夺战时评 |
8月7日,河南省濮阳市委机关报《濮阳日报》在其官方微信发布题为《九问京九高铁为何过濮不设站?》的文章,“隔空质问”中国铁路总公司。并称:“在8月5日举行的新建京九高铁雄安至商丘段可研论证会上,中铁总公司个别主管人士力荐只研究‘在台前东晋豫鲁铁路上游两公里过黄河,在阳谷县境内设阳谷台前站’(东线)方案,这就意味着京九高铁在濮阳‘过境不设站’”。
各地民众“争路运动”的热情说明,发展地方经济的概念已不仅仅是政府写在报告上的GDP,而是已化作并深入到民众心里的核心关切,这不再是政府专属的事,在民众心中更是自己切身利益所在。这样的热情说明,民众的核心关切已与政府的努力达成了诉求的交集,这令人欣喜。而对于这样的“争路运动”,对于各地政府来说则演绎出了“高铁政治经济学”,从而也可以看出,牵涉其中的政府部门从态度及行动上也表现出了异常的“务实”。
然而,政府的这种“务实”,其实是建立在“舌尖上的高铁”这块肥而不腻之肉上的一种品尝态度。无论哪个地方通上了高铁,都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并将极大地拉动辐射区内的产业发展,这对于任何地方政府来说,都是一笔耀眼的GDP。而同时在民众眼里,这更是政府部门发展当地经济的能力体现,因此才有了一些民众打出了“拿不下高铁,书记市长就下课”的横幅。但对政府部门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却是因为“高铁门前过,不花一分钱”,而这种“空手套白狼”的心态才是“务实”的真实出发点。
对于民众“争路运动”的热情应当给予肯定;而对于各地政府全方位的“务实”也不应给予排斥,因为你不争别人也会争,你不“空手套白狼”,别人也会搞一套“高铁政治经济学”。因此在一些地方政府心目中,这只是一个轮流坐桩掷骰子的游戏,而最终结果则是一个全凭运气和平均概率的事件,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就会表现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霸气,但同时也会不失时机地表现出“会哭的娃子有奶吃”的柔情悲泣。然而,这正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因为发展高铁是国家的长远战略,它的目的是从战略高度规划并铺垫今后若干年甚至更长时期的联动发展。但是,在以往走线设站的方案中,由于各种原因而过度依随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意愿,或过度迁就了某一个点,这就使得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所谓国家战略不过也就是一种锦上添花的事,从而地方政府也就不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战略位置,而只是任性地认为,高铁的走线设站就应当非我莫属,并且形式了这样的固定心态,而在这种心态之下,地方政府都会表现为一种“务实”。
然而,国家高铁战略并不应也不能以某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为刻度,它的尺度必须是超越所有地方的利益,而从宏观上又完全关照于所有地方的利益。而如果国家高铁战略这种价值目标被一些地方的局部利益而绑架,那么也就不再成为国家战略,因为它已降格成了一种具体的输血式扶贫或是一种浪费资源的锦上添花。对于一些热衷于舆论战和官方公关的地方政府,不妨可以做作这样一种设想:既然你的经济发展已经万事具备而只欠高铁的东风,那么能否拿出一部分钱来与国家一起投资来进行当地的高铁建设?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地方政府的舆论战和官方公关的热情之火,就会不扑自熄,因为没有白狼可套。但最终会浮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各地政府为何争夺要“舌尖上的高铁”?
然而,这并不等于地方政府就不该有自己的表达和诉求,但关键是所有的诉求都应当统一于并服从于国家战略的高度,而不能只是紧盯自己利益的小刻度。对于一些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说,当然也应当在不影响战略高度的前提下,给予尽可能的包容,但这必须是地方战略位置与国家战略宏图的一种自然契合,而不应当是“舆论战”和“争路运动”的结果。因此,对于全国多地的“争路运动”,不应当成为国家高铁战略的行动纠结和心理负担。
关注《力量时评》公众微信号LLSP-A 或扫二维码,内容随时更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