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可西里:不申遗不炒作,才是最好的保护

(2017-07-09 10:28:20)
标签:

可可西里

申遗

时评

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大会在波兰古城克拉科夫拉开帷幕,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申报包括自然遗产“可可西里”和文化遗产“鼓浪屿”在内的两个项目。可可西里鼓浪屿双双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了一系列保护义务,如果对成功列入名录的那些珍贵遗产没有保护好甚至使其遭受破坏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受到“警告”,更极端的情况下,还有可能会被“摘牌”。(中国新闻网79日)

可可西里:不申遗不炒作,才是最好的保护

这次,可可西里鼓浪屿双双申遗成功,是一件好事,但好事也可能存在着“负面清单”,因为按《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的保护义务,申遗成功也意味着将大幅投入维护成本,而这些成本的投入,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可能就是一种负担。但按以往情况来说,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地方政府可以借助申遗的成功,收取更高的门票费,而对于游客来说,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汪水,但门票却犹如上市的股票,涨停板是唯一的结果。

可可西里:不申遗不炒作,才是最好的保护

因此,很多地方政府都热衷于申遗,因为这会给当地带来不匪的经济收入,有条件的要申遗,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申遗,其目的就是为了取得门票经济的入场券。

可可西里:不申遗不炒作,才是最好的保护
这让人想起2013年人民日报的报道,曾作为陕西省重点招商项目、投资2亿多元的阿房宫景区,在运营13年后将面临拆除命运,取而代之的是规模更大、耗资更多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阿房宫遗址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军说,该景区在规划时即处于“灰色地带”,这一记“擦边球”其实是在默认的状态下运转。李军认为,现在要申遗、要建设成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就必须重新按规定建设。

这个“天下第一宫”,因杜牧挥笔写下《阿房宫赋》而几乎无人不知,但并无人能够通过历史描述完全还原它的原始风貌,现代人所能做的也只是整合专家们的想象,凑成一个众说纷纭的拼图积木,以表示它曾经的存在。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符号,13年前建成的“擦边球”阿房宫景区已经足矣,它完全能够承担起历史文化符号的作用,因为符号并不要求等同于原建筑,它更多地是表达象征意义。

后来又想拆除这个当时投资2亿多元的景区,而为了申遗建设耗资更多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个动机说明,13年前那次发烧还在持续,而且又多了一个新的“炎症”,使这次烧得更厉害了。这个“炎症”就是政府的“申遗”情结,好像没有加大投入进行申遗,就无法完成某项宏大的使命,甚至将申遗当成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捷径,将申遗神化成了提升经济的灵丹妙药。但回头看一看那些“三国城”“水浒城”“西游记城”,哪一个不是头脑发热之后的惨淡经营?

如果说历史上的真阿房宫还存在,于这个基础上进行规模不大的修缮申遗尚可理解,因为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为了保护现存历史古迹为出发点的申遗。但是现在建设一个全新的阿房宫“古迹”进行申遗,就变成了为了申遗而申遗。西安是座十三朝古都,拥有很多消失的古遗迹,哪一个都能在史书的找到曾经的辉煌,如果按着现在这样的申遗思路,整个西安都可以进行翻新而后申遗,这完全可以将申遗提升为“申遗经济”模式。但给新建的“古迹”申遗的意义何在?这样花巨资堆砌出来的“阿房宫”,是意在保护“古迹”还是意在挟申遗之名行突出“政绩”之便?

西安的“天下第一宫”申遗,已过去了很长时间,这其中让人看到了许多操作过程中的“负面清单”,而这次,可可西里鼓浪屿双双申遗成功,这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申遗热,但这并不一定是好事,而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申遗也就等于走入了歧途。

而从另外方面猜想,鼓浪屿的“门票经济”会走向何方,这不能令人乐观。而对于自然遗产可可西里这样的地方,地域面积很大,从以往的电视新闻来看,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像样的政府保护力量,从纪录片可以看出,这些地方盗猎猖獗,盗猎者开的车,都是进口越野车,而当地所谓的保护力量,基本上都是以志愿者为主,意愿者开的车仅仅是老式拖拉机而已。

“申遗”的意义在于立足于现存,保护于现存,最大程度发挥现存的价值。如果说变异成了为了申遗而申遗,甚至变成了体现政府形象的背景,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请问,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部门能否改变这一现状?如果不能改变这一切,那么申遗的意义何在?面对大自然的馈赠,在社会还不具备足够的保护能力时,不炒作,不申遗,才是最好的保护。

关注《力量时评》公众微信号LLSP-A 或扫二维码,内容随时更新

可可西里:不申遗不炒作,才是最好的保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