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拒绝女儿选名校:理想主义情怀能走多远?
标签:
校长拒绝女儿选名校时评 |
常州市朝阳中学殷涛拒绝为成绩优异的女儿小升初择“名校”,而是让女儿进入了自己所在的外来工孩子占到了大多数的朝阳中学,这也让他承受了来自身边人的不少压力,甚至有人认为他是在作秀。最近,殷涛的一篇文章《校长的孩子都去择校了,谁会相信我的教育理想》又让他成为“网红”,殷涛的做法获得了常州市教育局局长的力挺、点赞。(现代快报9月19日)
作为校长,就应当对自己的学校和自己的理想充满信心,唯此才能抵达教育的长远目标,对校长的这种表态,应当给予充满敬意的点赞。但是,校长的信心并不等同于学生的信心,家长的理想也并不等同于孩子的理想。虽然殷涛在此文章中有着校长和家长的双重身份,但是,关于择校的问题,如果放在这样的双重角度之下来讨论,则很难产生社会共性说服力,因为在这个文章中,其出发点基本是站在校长的角度上,而自己孩子应有的角度和社会广大家长的角度,已被替代和弱化,基本上忽略不计了。
然而,如果谈择校这个问题,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绕过学生自有的角度和社会广大家长的角度,因为学生是最终的感受者,而家长当然会是最有说服力的发言者。关于择校,不管最后的现实效果如何,也不管是否实现了期盼中的理想状态,这些切身感受都不能被任何身份的人演化成自己的感言和代言,校长与学生之间角度差别,永远都会存在,也永远都不会相互取代。对于择校来说,学生和社会广大家长才是真正的主角,而校长的理想再高,也不可能代言一切,因为如果孩子和家长的切身感受一旦失真,那么,所有的一切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不管怎么说,都要为殷涛校长的理想主义点赞。但是,任何名校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某任校长的某个态度能解决的事,它需要多任校长不懈的努力奋斗,从时间让说,少则几年,多则上百年。然而,在现实中,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不能回避的客观事实,而很多学生和家长也正是基于这个客观事实上,才热衷于选择名校。非名校与名校的现实差别,除了靠校长的努力之外,还要靠时间来弥补。但是,校长可以抱有理想主义,这是称职校长的职责和追求。
然而,广大学生和家长却并不会这么想,因为,孩子上学,在人生中只是一个经历过程,任何学生都等不起非名校变成名校的漫长过程,因而,对于孩子和广大家长来说,“现实主义”就是无法回避的选择。他们要的是现在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而不是要某所学校未来可能达到的想理水准。而这种选择的原因,并不是校长可以给予的,也不是校长可以改变的,它是一种社会综合作用力的使然,无论哪个学生和家长都不可能逃脱这种社会综合作用力,而广大学生和家长,所能做的,只能是顺从这个社会综合作用力示出的方向。
就目前情况来说,每个家长都会为孩子的选校花上很多心思,而像殷涛校长这样拒绝为成绩优异的女儿小升初择“名校”的人实在太少。其实,殷涛校长是在表达自己的理想观念,但是,这也是对自己女儿选择权利的一种剥夺。因为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成绩好就应当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学校,这当然也是每一个孩子的理想,而且更应当是不能被家长剥夺的自主权利。因此,殷涛作为一名校长,在大方向上他的理想主义情怀,值得尊敬;而殷涛作为一名家长,在现实情态下他的理想主义情怀非要用女儿的择校加以证明,则有失偏颇。
虽然殷涛因此而成为“网红”,但是在“名校”资源依然稀缺的现实情态下,一切还将依然如故。因为,这不是靠个人理想主义能解决的问题,正如很多问题都不能靠行政力量来解决一样。从根本上说,淡化择校是一个需要时间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流动化,才是解决问题关键所在,而不是仅仅靠校长们的理想主义情怀,和牺牲学生们的自主选择权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