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的“鸟”与领导班子,哪个“罪”更大
标签:
县委书记的鸟与领导班子哪个罪更大新闻评论文化 |
广西凤山县县委原书记黄德意,花费县财政年收入的一半画了两只“鸟”。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巡视组入驻国家级贫困县凤山县时,在县城入口的山壁上,看到了一组“凤凰壁画”。随后巡视组根据问题线索对黄德意进行调查,发现其擅自做主动用国家防治地质灾害资金5350万元,在出入县城的山壁上雕刻“凤凰壁画”,花费相当于县财政年收入的一半还多。
黄德意擅自动用专项资金在石头上造的“凤凰壁画”,看上去很有些文化雅兴,但凤山县是一个贫困县,他这个“雅兴”花去了一半的财政收入,而这样的“雅兴”,却是防治地质灾害专项资金的一种“哑口无言”。黄德意是当时的县委书记,这样的一把手想附庸风雅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个县名里有一个凤字,而对于县委书记来说,借用这个凤字造个凤凰壁画也确实可以有个“理由”,那就是他个人意象中的文化挖掘,给当地造个文化形象工程。
然而,不管有什么样的“雅兴”,那都不应当是专项资金要干的事,但黄德意为什么就能“擅自做主”呢?这些年来,很多地方都在大搞特搞所谓的文化品牌建设,每年一到清明,人们都会产生一种困惑,那就是搞不清人文初祖的黄帝到底是属于河南还是陕西,这也闹出了争执不下旷日持久的“黄帝之争”。而在另外一些地方每年也都要闹上一次诸如“杏花树”归属之类的口舌官司,而这样的口舌之争背后当然有着地方经济利益,因而,这种难有定论的争执,反到成了各自的卖点和噱头。
但凤山县并没有那么多的历史可能,可以利用的只有一个县名上的“凤”字,所以这也成就了原书记黄德意的一个发力点,从某种意主上说,这并不是黄德意一个的“雅兴”,而是各地都在刮的一股招牌风,一地班子领导都不会涉身世外,因而,很多地方都在翻找古籍,以发现一些与当地相关的典故,哪怕是诗词里提到过的片言只语,也会使他们添油加醋地炒作,要的就是一种所谓的文化品牌。而在这种情况下,黄德意作为一把手当然不干寂寞,而在那个“凤”字的催促下,一地领导班子就可以参与其中,因而,黄德意的“擅自做主”,其实也会是实质上大家的随声附和。
凤山县的两只“鸟”,花去了县财政的一半,黄德意必须要负主要责任,但黄德意还存在着收受他人财物521万余元的腐败问题,这尽管让人与“凤凰壁画”工程产生了联想。但是,治理腐败不能以一个人的腐败行为,掩盖整个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就县委书记来说,他确实手握重权,而领导班子的设置与存在,从制约权力上说当然起着制度性的否决作用,但整个领导班子为什么没能制约住一把手呢?
治理腐败最终要靠制度,而制度的坚守就靠整个领导班子,但在现实中,一些一把手的腐败行径一旦败露,班了成员就会将所有的问题都推在一把手身上,而且这也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正常现象。但是,从组织制度设置上讲,这其实很不正常,因为要身就是一种领导班子职能退化的表现,而长此以往,就会让人感觉到反腐的成与败,只取决于一把手,而其它班子成员扮成了看客,只等一把手败露了,才出来做事后诸葛亮,而这样的看客心态,其实比一把手的腐败更可怕,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事前集体无意识的纵容。
广西凤山县县委原书记黄德意,花费县财政年收入的一半画了两只“鸟”,这让人们至少看到了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一些地方一把手的权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约制,所以他们就会按着自己的喜好天马行空。二是一些地方的领导班子并没有起到组织上的职能性作用,其中的成员宁愿事后出来做诸葛亮,也不愿事前出来做魏征。因此,对于每一个主要领导腐败案之后,都应当深刻地查一查整个班子存在的问题,而不能总是以一个主要领导的腐败行为,掩盖整个领导班子存在的制度问题,因为这不是反腐败的最终目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