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政府为何给网约车套上“紧箍咒财经文化新闻评论 |
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约车属于公共交通的一部分,但却是相对高端的公交服务,不是说应该让每个人都能打得起车。公交地铁才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服务,把网约车当成代步工具的定位有问题。
网约车也是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虽然价格上比公交地铁高一些,但并不属于高端服务。在人们心目中,网约车与出租车一样。因为就目前人们的经济收入而言,完全可以负担得起,但人们坐网约车出行感到的就是方便快捷和良好的服务态度,而并没有什么其他高大上的特别感受,顶多像是在吃牛肉面的时候,花同样多的钱或是花略少的钱,碗里多了几块肉,若要将这个也当成高端服务,实在是有点牵强。
人们基于对网约车的切身感受,所以喜欢坐,但这里面的核心是,目前的网约车走的是一条亲民路线,不管是谁都会感到享受了一定的实惠。而作为普通消费者而言,在其它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当然会将是否更加实惠当成重要考量参数。而之所以网约车自出现以来就以势不可挡的劲头发展着,就是因为它发现了市场中的诸多空隙,并将这些空隙多方位地加以充实。由此还可以明显地看出,一些网约车公司并不是将打车行业当成了唯一的出路,而是瞄准了更多的领域。如“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这样的表面更名,其实是一种开拓领域的扩大,所有与车有关的公共服务,都已在它的战略规划中作下伏笔。
网约车企业就处于市场的最前沿,它的思维与行动远比行政部门那只看得见的手灵敏得多,市场目光也比行政目光高远得多,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自动做出不同的市场侧重,同时也会抓取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适时做出符合市场诉求的调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事完全不需要行政之手的干预。而交通部官员说“网约车当代步工具定位有问题”。这样的说法和这样的口吻看似有着某种“先见之明”,但在市场经济中,显然是一种越俎代庖的多余。
网约车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定位,这根本就不是行政管理应当评判的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所有一开始所谓的“定位”,其实都是对市场的一种实践和测试,也没有几个能不改初心,因为市场不是人能主观定出来的。当年爱多VCD定位也很高,但后来它倒下了;当年秦池酒的定位更高,但最后它倒下了;当年还有不少企业被一些地方政府定位为“某某民族企业”,但现在看看有几家活过来的?所以,从政府部门来说,没必要将“定位”说得神乎其神,更没必要拿“定位”评判企业的事。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定位来自于市场的互动选择。网约车也是这样,不管这些网约车公司如何给自己定位,那都是市场综合反馈的结果,不管它走平民路线还是高端路线,背后都是市场看不见的手在发生作用。而作为政府部门来说,不宜给出过多经营性的评判,更不宜将自己定位为市场经济的“预言家”。因为只要市场诉求存在,就一切皆有可能,而这也是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而如果政府不顾市场法则,非要给网约车做出主观的“定位”,那么,也就等于给网约车企业套上了“紧箍咒”。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永远都不应给企业定位,然而,政府部门却必须要给自己清晰的“定位”,那就是依法规范企业行为,一切以法规为准绳,在法治前提下,给企业以最大化的自由发展和自由裁量空间,并最大程度地为企业提供应有的社会服务,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就依法放开,把那只看得见的行政之手,放在该放的地方。至于其他方面的事,市场会自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