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不装WiFi,是卡在了发展理念的瓶颈里
(2016-03-08 08:02:55)
标签:
时评文化新闻评论旅游 |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副总工、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参加河南团分组审议。其中谈到高铁装WiFi问题时说,会影响机车信号、通信信号,而且手机上网也是影响很大的。所以现在还是不能装。大家好好看看两边的风景多好,搞那(WiFi)干啥。而且也没这必要,年轻人都成低头族了,到高铁上还低头?
自从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使用了WiFi以来,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在机场候机时,就可以通过WiFi订下目的地的酒店,以此便捷方式解决行程中的吃住行问题;而如果遇上恶劣天气飞机不能按时起飞时,使用WiFi更会起到合理调整安排后面行程的作用,这样的便捷,就经常出差的人来说,已经无法取代。但最重要的是,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无法与网络隔绝,它已经成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如果说在高铁装WiFi影响机车信号的话,那确实不能装,因为在高铁运行过程中,安全最重要,与此相比,任何事物都应当给安全让路。但话说回来,WiFi已并不是什么神秘之物,它只不过是一种传输信号的技术手段。在十几年前,说起网络,也没多少百姓能说明白,总有神秘之感,但现在网络技术已不需百姓来说,连孩子都会用,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而今天WiFi也是一样,犹如空气,有它时没什么特别的感受,而没它时就会令人窒息。
时代在发展,各种技术也在进步,而技术的进步更在塑造着人的生活方式。在高铁上看着窗外的风景固然是一种享受,但年轻人低头看手机里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一种风景呢?再说,手机已并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通话工具,其功能早已与各很多人的工作联系在了一起,诸如媒体工作者,在高铁上,手机就是工作的工具,就是随时传输新闻的最便捷方式。就拿两会来说,每时每刻都会出现新闻,而如果在高铁上能及时看到这些新闻,那何尝又不是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呢?
在这次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被提 12 次,并又提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概念。也就是说,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社会运转方式,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群体,全社会网络化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已是大势所趋,而公共空间的WiFi能否普及,这其实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基础性举措,这无全有必要。
从高铁运行安全角度来说,院士王梦恕说不能安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作为院士来说,他不可能空口无凭。然而,就中国高铁建设本身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以前的认识上,那么今天的高铁说不定还没有诞生呢。一切都在发展之中,而前段时间那句“造得成高铁,造不出马桶盖”在社会上很流行,尽管这不是真实情况,但对于在高铁安装WiFi来说,也包含着可以移植的道理,那就是只要有人为此付出努力了,就不可能存在突破不了技术的瓶颈。但对于高铁装不装WiFi ,从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的表达来看,像是卡在了发展理念上的瓶颈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