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逼婚榜”恰显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共融

(2016-02-14 15:19:02)
标签:

逼婚榜

时评

时政

文化

新闻评论

近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发布《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结果显示: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甚至有3%的青年,还未到法定结婚年龄,就被父母逼婚了。

父母逼儿女结婚,这看上去也是天经地义,因为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在他们心中,只要儿女不结婚,就还是个孩子,而只有结了婚,或从那张结婚证开始,孩子才算长大成人了,所以父母们看着没结婚的儿女心里就会发愁,操心的事也从原来生活上的琐事变成了符号式的婚事。而对于儿女们来说,从尽孝的角度讲,也确实应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尽可能早点了去父母的一桩心事。说来说去,逼婚这点事其实就是一根绳索,一头绑着父母想要的那个符号,另一头栓着所谓的“孝”。

然而,结婚毕竟不是逛超市,随意一件物品就可以装进购物车,大不了最后再来个无理由退货;虽然现在离婚已不算个事,但谁也不想一开始就为了离婚而结婚。结婚的事需要双方共同“来电”才行,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双方共同来电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这来电容易,断电也容易,由此,看着每个年轻人似乎都在谈恋爱,然而却很难顺利地走到婚礼的殿堂。对此,有人解读为现在的年轻人生存压力太大,收入不一定高,但车子房子是改变不了的硬条件,因此,大多数年轻人都通不过这个来电路上的保险丝。

然而,这种解读过于物质化,虽然一定的物质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能否进入婚姻殿堂,但富二代不结婚的也多的是,他们有着超级的物质条件,但同样也不急于结婚;一些高学历的大男大女,在事业上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经济基础早已夯实,但同样也不急于结婚;而另一方面,一些经济条件很普通的农村年轻人,反而早早就结了婚,并且不失时机地要了孩子,安心地享受着自己的情感归宿。因而可以说,结婚与不结婚,根本就不是物质条件决定的事,它与物质有关,但绝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年轻人不急于结婚,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化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与相互尊重,结婚这事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已不算个事,至少已算不得头等大事。而对于家长们来说,这却是他们最大的事,因为在他们心里,儿女不结婚就等于自己没尽到义务,必须要等到那个符号来临,才标志着自己义务的完整无缺。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也显现了价值观的代沟,并且,这样的代沟往往还被尽孝的模糊含义生硬地借用着。

年轻人不急于结婚,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共融,这种事不可阻挡,否则,就会造成更多的扭曲。一到春节,一些年轻人不敢回家,就是因为怕父母的逼婚,而一些心眼灵活点的年轻人干脆花钱租个异性朋友回家,以同屋不同床的招法满足父母的期待。这看上去很是奇葩,但这却是被父母逼婚的扭曲结果。

年轻人不急于结婚,这完全是个人价值观的选择,家长逼婚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并不是因为家长们无能,也不是因为儿女们太任性,而是因为这本身就不是个问题。这个《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中,被逼婚率高达86%,这一方面说明了现在年轻人不急于结婚的数字现状,但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社会进步的文化现状。因为在年轻人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更多价值观的选择,并且也得到了除家长之外周边环境的最大理解和包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过程与生活方式,而只有家长们才是他们的最大心病。因此,对于家长们来说,要做的事并不应当是对儿女逼婚,而是从多元价值角度理解并包容儿女们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