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集体舞弊”,是给纪检巡视提出的新课题
(2015-11-26 16:35:02)
标签:
教育时评时政文化新闻评论 |
11月24日,中国传媒大学3名校领导:党委书记陈文申、校长苏志武、副校长吕志胜,因违反八项规定分别受到了通报批评、免职等处分。其中,共性的一条是“超标使用公务车辆,长期违规占用下属单位车辆”。另外,还有5名干部被处分:也就是说,此番驻教育部纪检组调查中国传媒大学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时,中国传媒大学从校办到财务处、后勤处,再到行政科、秘书科,集体“舞弊”,出具虚假材料试图混淆视听。
对于中国传媒大学正副校长被免职,人们也许并不会感到十分震惊,因为顶风违反八项规定这样的事,只有领导才有能力做得出,而且谁违规,谁就要担当,所以对正副校长给予免职处理,就是一个毫无悬念的“标配”结果。但令人真正感到震惊的是,从校办到财务处、后勤处,再到行政科、秘书科,向纪检组出具虚假材料试图混淆视听的集体舞弊。这一条龙的舞弊,不但让人震惊,而且让人感到纪检巡视工作正在受到某种挑战。
就目前而言,纪检巡视工作主要还是依靠群众及基层干部和中层干部提供的线索,而其中,中层干部提供的线索最为直接,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各种过往材料。在中国传媒大学,如果说正副校长违反八项规定是一种“秘密”的话,那么,对于中层干部来说就是记录和掌握“秘密”的人,如果他们配合纪检巡视,纪检巡视就会顺利进行,如果他们不予配合,纪检巡视就难以深入。而纪检巡视这种工作方式,正是基于对广大中层干部的普遍性确信,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都是坏人,因而就也不会存在从上到下“团结一致”的铜墙铁壁。
然而掌握材料的诸多干部,不仅不配合纪检巡视,而且还形成了集体舞弊的链条,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确信正副校长会因“超标使用公务车辆,长期违规占用下属单位车辆”这样的问题而被免职。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样的违规在很多单位都司空见惯,纪检巡视主要是针对更大的违纪,而不会盯住这些问题不放,说不定过几天就平安无事了,但如果这个时候就配合纪检巡视工作,那么一旦正副校长平安着陆,他们就会担心配合纪检会变成自己的“小鞋”,所以,在一切都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倒不如来个“集体舞弊”更妥当些。
由此可以看出,掌握材料的诸多干部在面对纪检巡视时,至少存在着两个心结,一是不能确定“超标使用公务车辆,长期违规占用下属单位车辆”这样的问题是个大问题,二是不能确定正副校长万一平安着陆后自己的处境,而这两种心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种看风使舵的心理状态。因此,“集体舞弊”既是一种违纪,也是一种对组织的不忠,但同时还是一种对现实的后顾之忧,而如何给这些中层干部明确地解除这样包含着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心结”,这也是给纪检巡视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否则,纪检巡视工作就会受到这种来自“集体舞弊”的挑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