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有“韧性”,官员才不敢“任性”
(2015-05-07 13:34:11)
标签:
新闻评论文化时政时评教育 |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全篇,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其中强调,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
人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不陌生,从一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总能听到这样的理念。一些主要领导说起这样的话来,朗朗上口,像背儿童歌谣,而阐述起这样理念来,更是充溢鸟语花香,赋有诗情画意。如果将一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章节摘录出来,简直就是一段优美的散文,其中有写意化的目标愿景,有数据化的重点任务,当然还有戏剧化的总体要求。不过,这种优美的散文和朗朗上口的歌谣,却总是处于遥远的愿景里,是一个永远都走不到的“未来时”。
因为,在一些地方主要官员心目中,要的就是任期内的“金山银山”,对这座山的追求,他们有乐此不疲的“任性”,只要有了这座山,政绩簿的封面上才会闪闪发光,从而才能促成自己在重要场合的闪亮登场。对于一些地方主要官员来说,“金山银山”,就是现实仕途中必须要攀登的山,攀上去了,就等于拿到了重要场合的入场券。如果没攀上去,就等于在仕途中“名落孙山”,从而就会在望山兴叹中,使自己的官场愿景,变成遥遥无期的水中望月和雾里看花,也将自己的前程,放在了永远都走不到的“未来时”。所以,他们为了让自己的仕途愿景不成为“未来时”,在面对GDP的“金山银山”时,就只能“任性”地向上攀登。
然而,对于真正的绿水青山,一些地方主要官员并不在意。因为他们心猿意马,在他们心中,那本来就是一幅远程可控的大写意画作,想让它什么时候展开,就让它什么时候展开,只不过就是长镜头一拉就过来的事。但这更像是拉开一幅绿水青山的画作大幕,想让它青绿到什么程度都不是难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媒体曾不止一次地报道过,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花钱将所到之处的山坡枯草,提前漆成绿色。这就是一些地方主要官员在自己任期内,对环境工作“戏剧化”的要求。
不过,现在有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之后,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因为实行终身追责制,从理论上讲,就意味着那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官员永无宁日可言。然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只是一个宏观性意见,这与可操作层面之间还存在着一段距离。而从以往的情况可以看出,从中央宏观性意见落实到具体执行层面,往往会是一个效力衰减的过程。因为缺少制度化落地衔接,和细则分解的跟进,碎片式操作起来就会不可避免地显出其“脆弱”的一面,这很难起到应有的全盘作用。
而任何碎片式的操作执行,本身就是一种制度缺乏“韧性”的表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如果只是悬停于宏观层面,它就难以起到终身追责的作用,很可能会变成又一次旧事重提。因此,对于《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应当与官员考评制度、提拔干部的组织制度和干部离休制度衔接起来,使之全面落地生根,同共成形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机制度体系,并让这个制度体系产生足够的“韧性”,变成无法冲破的制度之网。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要得到落实,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主要官员面对GDP“金山银山”时,依然任性十足。因此,只有制度体系产生了足够的“韧性”,官员才不敢“任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