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迎合学生的“希望”还是得到意志品质锻炼?
(2014-10-18 12:01:38)
标签:
观点教育时评文化新闻点评 |
近日,湖南龙山师生与教官发生冲突、辽宁阜新学生军训期跳楼亡等事件引起关注。在28日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表示,已注意到近期媒体报道的一些与学生军训有关的意外,军队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军训教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学生军训工作的管理水平。总参动员部表示,针对最近军训期间出现的问题,将出台措施规范。
从现实上说,军训对于学校体育课已经名存实亡、其它课时安排已经很满的学生而言,正是一种难得的新鲜空气。在校学生参加军训,可以增强体质,培养集体荣誉感,而且也可以学到一定的国防知识和相关技能。然而,虽然这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这却不是最重的,因为短暂的军训不可能使学生们达到真正军人的标准,而且这也不是最终目的所在。
而学生军训最大的价值在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军训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学生坚不可摧、克服艰难困苦的意志。之所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是因为这是一种稀缺而珍贵的品质,将来无论学生考上了本科还是上到了博士,也无论他们学到了多少知识,他们都将走出校园。而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都将是他们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没有硝烟战场上充分发挥所学才能并受用终生的基础性品格支撑。
而如果要获得坚不可摧、克服艰难困苦的意志,只能来自于强化训练,如果学生能够在学校完成这样的训练,那么也就不必参加这样的军训。然而,之所以还要参加这样的军训,就是因为学校不能完成这样的训练,因为这样的训练不仅是内容科目上的,而且更是根植于环境氛围上的,这里面有着校园所不具备的强化性要求、和军事化的服从理念,而学校组织参加军训也正是看到了军训环境氛围的不可替代性。而这一不可替代性,也正是国家《兵役法》和《国防教育法》中做出相关规定安排的现实依据。
湖南龙山师生与教官发生冲突、辽宁阜新学生军训期跳楼亡等事件之后,社会出现了一些质疑声音,这可以理解,因为这些事件毕竟将美好的期待拉回到了实现,无论如何出现一连串的负面事件,都应当引发人们对军训的多角度思考。其中一些声音认为,现在的军训太单一枯燥,只是一些简单的正步走、站军姿,而且担心强度也太大了,因此希望多注入一些有趣的其他内容,并减小强度,以此来改变军训的现状。
但这样的认为实际上已经偏离军训的价值目标,因为学生参加军训本意上就是无限靠近军人的素质得到他们一样的意志,而所有军人的素质养成,无不来自于整齐划一的正步走、站军姿这些高强度的基础训练。如果在短短的几天军训内,将这些内容减少了强度减弱了,那么何必去参加军训呢,可以说要想参加更有兴趣活动那比比皆是,然而那得到的却不是军训的目标价值。如果抽离了军训中的强化成分,那将不再是名副其实的军训,而只能是一种变相的打着军训招牌的玩,但是,不能忘记的是,学生参加军训的初衷是什么。
8月19日辽宁一女生军训期间自杀,8月25日西安一高中生军训时猝死,8月26日河南一学生军训期间死亡。这些学生的离去虽然都是发生在军训中,但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军训的问题,因为这样的事在军训之外发生的更多,如果留心相关报道,便可发现这样的事并非只发生在军训之中,这是一个复杂问题,而不是一个军训专属问题。然而这恰恰说明一些学生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确实有待提高,而这也正是军训将体现其价值的重要方面。
但是,从湖南龙山师生与教官发生冲突事件可以看出,军训这块营地确实存在着问题,事发当天有教官喝了酒,从而有失去理智的行为。但这不是军训本身的价值问题,而是组织过程及相关行为规范的执行上出了问题,这使得有些地方选用教官的标准有所下降,而且,对教官的考核制约还没有形成有力的机制,但制度的问题要从制度上解决,而不能将问题笼统地扎起捆来当成罪压在军训的头顶上。这需要相关方面,从制度上加以跟进,将目光集中在整体的本质的问题上,而不能将目光游离于事件的表象上,因为如果将表象当成了本质,就可能会在将新出台的措施规范中,抽离掉军训的核心价值,从而使军训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怪胎。
而另一方面,广大家长们也应当重新温习一下军训的初衷,从多角度的枝节回到军训价值意义的主杆上来。其实,不管是终端的家长方面,还是始端的总参动员部门,背后都是一道更深的命题:是希望学生在名副其实的军训中得到应有的意志品质的锻炼,还是让军训去迎合一些学生的“希望”及家长的认知?这才是问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