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民焚烧秸秆,反映怎样的“性价比”

(2014-10-14 14:03:03)
标签:

观点

时评

文化

新闻点评

财经

环保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计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部分地区将出现持续重污染天气。环保部近日发布了全国秸秆焚烧卫星监测情况,在发现火点的11个省(区)中,按照数量排序,山东、河南、辽宁、河北、内蒙古位列前五。北方逐渐进入秋收季节,国庆期间部分省市秸秆焚烧较为集中,是此次区域性重污染形成不可忽视的因素。

北方已进入秋收季节,大量的田间秸秆需要自行处理,以利于下一季耕种生产。而按传统处理方式包括填埋、堆肥等方式在内,对于农民来说,相比之下最方便、最优选的显然是就地焚烧。因为这样做起来省时省地省力成本低,既不需额外支出体力和金钱,也不需要技术含量。从农业生产角度来讲,焚烧无疑就是“性价比”最好的秸秆处理方式。

不过如果将这样的“性价比”,上升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保的层面来看,无疑就会是一个最差的“性价比”,因为焚烧秸秆成本很低,但产生的细小颗粒物却最难回收,既使是在科技更加发达的将来,在大气中回收一克细小颗粒物所需的成本,也会远远大于焚烧一亩地甚至几亩地秸秆支出的本成。但现实是人们的肺才是唯一可以在大气中“回收”细小颗粒物的生物机器,而且谁也不会停止这样的“回收”,最终都会无一例外地影响到每个人的未来健康。这是社会付出的巨大隐性成本。

焚烧秸秆会污染普天之下所有人的肺,这个道理谁都懂,而其实广大农业生产者比城市里的人更懂,因为在焚烧秸秆时他们呼吸的浓度最高,最直接的身受其害者就是他们自己。不过,他们不得不选择焚烧秸秆的方式,因为在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中,始终都存在决定投入产出的某种“性价比”,这是他们现实生活生产的需要。试想,如果农民不去选择焚烧秸秆,而是选择填埋、堆肥或运出地头卖出去,但填埋需要大量的劳力成本,堆肥需要占用土地资源,运出地头需要租用机械而且也不一定能卖出去。那么这些成来由谁来支付,显然如果要是由农民自己来付的话,那么他们宁愿承受大气污染对他们健康的损害也不会去选择高成本的方式,因为这不符合广大农民生活生产方式中已经存在的那个“性价比”。

这些年来,“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这足见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而各种惠农政策也适时跟进出了不少,因此可以说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变。但与城市的发展速度相比,这种提高和改变还显得很脆嫩,自身还无力解决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农业发展目标;但农村是城市的后花园,更是城市的粮仓,而没后花园没有农村这个城市的粮仓,城市也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城市发展已经相对茁壮的情况下,总体部局上应当通过更多的有针对的惠农政策,给予脆嫩的“三农”以更大力度的反哺,而其中环保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其实,环保部发布的全国秸秆焚烧卫星监测情况,既是环保问题,也是惠农政策不够足量的问题,这个不足既包括扶农资金的不足,也包括扶农科技的匮乏。因此,对于京津冀地区不断出现的重度空气污染,不能仅仅看成是环保的单项问题,它实际上是“三农”问题的一个深层折射,所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综合的问题要综合解决,以更多的惠农政策改变农民心里的“性价比”,以更大的科技扶持使农民的生产方式得到改变,这符合一号文件扶持“三农”的长远精神,而过程中来自农村焚烧秸秆的雾霾自然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