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臭水折射出困在“汇报”中的官员
(2014-07-16 14:19:43)
标签:
观点时评文化新闻点评 |
淮安柴米河为区域主要排涝河道,河道两边居住着大量居民。据村民反映,柴米河最近几年河水越来越脏,发绿的河水常年散发着阵阵怪味。4月25日,省市政风热线联动直播走进淮安。住在河面的陈女士带着一瓶河水走进了直播现场,并当场向环保局局长下跪,请求尽快治理柴米河污染问题。
在电视直播现场,陈女士带着一瓶发臭的河水,说了这样意思的话:我们死了无所谓,但我们的后代怎么办?说到激动之处流着泪将这瓶发臭的河水送给了环保局局长,并跪求局长治理河水污染问题。之后,当地的常务副区长接过了话筒说了这样意思的话:辖区内还存在着这样的河很是震撼,表示也是刚刚知道有这样严重污染的,一再表示之前并不知道。
作为环保局长,当场被人送上了一瓶臭水,这无论如何都比让某个企业送上一面锦旗更来得真实。因为全国环保的严峻形式,已经使任何一位环保局长都没有资格接受任何来路的锦旗。雾霾天马行空无界限,污水纵横江河无终结,即使在一时一地有了点趋好的改观,但也没有改变新鲜空气频频告紧,生活用水频频告紧而相应治理却无限滞缓的根本情态,在全局性紧张局面面前,环保局长们没有资格接受任何锦旗,但必须要接受另一面旗,那就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百姓送的“紧旗”,紧急的现实已经是刻不容缓,必须要只争朝夕,而那瓶臭水正是这样一面“紧旗”。
电视直播现场背景中有“反四风,树五德”几个大字,在座的官员在这样的主题直播之前,不知做了怎样的案头准备工作。不过按惯例,官员们会把这样的场所合当成上天赐予的向百姓“汇报”工作的机会。但在这样的“汇报”中,官员们会始终牢牢把握话语权,主题内容线索均在案头准备范围之内,希望说的内容或给自己长脸的事,一定要说个够,不想说的内容或没面子的事只字不提,在场的人也不会得到任何提问发言的机会。因为一切尽在既定的滴水不漏的策划程序中,话筒只是官员一方的麦克风,案头准备工作已预置了所有可能的全部结果,而在场的百姓只能是老老实实听“汇报”的被预置的“托”。
这一次在座的官员不知做了怎样的案头准备,不过,不管是做了什么样的案头,都已经没有了以往牢牢把握话语权的可能性。因为背景中“反四风,树五德”几个大字,已不是官员策划的“汇报”主题,而是百姓对官员的要求,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民声,是一种百姓问政的真实存在。在此,角色转换了,官员座在台上,但却是被问政的对象,而不是把握话语权的擂主,官员所有的案头准备工作已变成了为百姓出题考官对答的内容。
但百姓出题无套路,也不需做什么案头工作,因为百姓的案头就在田间地头,就在阳光空气和山水江河间,这就是百姓生活的案头,这每天都在感受着的案头也是百姓不需要策划的题库,所有的问政题目都在这个题库里。百姓问政不需套路,只受切身感受的支配,并且所有的题目,都是随机抽取,因为长年的切身感受已自动为他们排好了问政的题目排序,而不需要费尽心思去迎合官员的策划“汇报”。但这样的问政出题方式,官员受得了吗?
但是非常遗憾,在电视直播现场,官员们无以承受,可以说是出言一句,离题万里。当这位常务副区长说也是刚知道这样情况的时候,百姓的遗憾就注定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了,尽管接下来副区长也说出了一些如何治理的话,但也只有苍白的意义,与一些官员的脸色无异。因为,副区长的“不知道”,恰恰说明官员的案头工作及官员的题库里,根本没有与百姓的题库产生交集,那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版本的题库,一个是策划出的用于向百姓“汇报”的题库,而另一个则是集百姓切身感受的自己的题库。
其实,不是百姓问政出题无套路,而是官员们缺少与百姓的感同身受,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各自题库里的价值排序不一样,百姓是按照生活的困扰来排序,而官员则是按着自己的章法在排序;一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问政,而另一个则是为了“汇报”“面子”而出招。其实在民生中,本来就不该有分裂的两个题库,在民生中,题库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百姓生活中田间地头的那一个。
“反四风,树五德”不应是一句空话,它应当是指导官员们修正工作作风的概括。一瓶臭水,一个下跪,一句“不知道”,都说明在一些官员心目中,对于百姓的那个民生题库还没有价值上的感同身受,而这才是摆在一些官员案头的一道最大的题。下基层,走群众路线,以及“反四风,树五德”,其实根本目的无外乎都是要让官员的心与百姓的所思所想所困联系在一起,而一瓶臭水,一个下跪,一句“不知道”,恰恰说明一些官员的心思还困在那个自我设计的“汇报”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