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妈“诈死”13年——母亲为培养女儿独立性,十几年来谎称不是亲妈。申女士和丈夫都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家境非常殷实。她怕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被宠坏了,就骗孩子说“不是亲生的,你妈早死了”,此后女儿变得十分独立,学习成绩突飞猛进,骄娇之气消失殆尽,等到女儿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她才告诉女儿实情。(9月11日《沈阳晚报》)
申女士的女儿很幸运,因为一个生命,自己无法选择降生在哪里,但她生在了一个非常殷实的家境,这与那些一生下来就和贫寒母亲相依为伴的孩子有着天壤之别。而她的母亲则很幸福,她通过“诈死”的教育方法,得到了一个事业有成、令她得意骄傲的女儿,这与一些骄奢浮华的富二代判若云泥。
女儿是幸运的,母亲是幸福的。然而,女儿的幸运并不等于幸福,因为她只是拥有了一个幸运的起点;而母亲的幸福也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她只是拥有了一个由“诈死”得到的所谓幸福的终点。但幸福既不是一个幸运的起点,也不是一个结果式的终点,而是一个体验并享受天赐人伦、血脉亲情及所有相关事物的温馨过程,而没有了这样的过程,可能会得到某种意义上的巨大成功,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而她们共同缺少的就是由幸运走向幸福,这个实现人类伦理丰富多彩内涵的全部过程。
孩子都会有任性的一面,也都希望得到家长的宠爱,因为在这个年龄段,任性、撒娇甚至是小小的不讲理,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真切的幸福存在。幸福的童年就是由这些完全属于这个年龄的点点滴滴产生并构成的,并且也应当在这样点滴组成的真切幸福中度过。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不可置换的幸福构成,并且,这个幸福构成一旦时过境迁,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就像孩子失去了心爱的玩具,即使成年后找到了它,但那时的心境已经荡然无存,而成年后找到了它,其实找到的只能是一种伤感。
申女士“诈死”13年这个案例,看上去很成功,但一点都不美好。如果就一个孩子成长过程的层面而言,从人的心理发育角度评价,这样的成功则是一个残酷的代名词。试想,眼前的亲妈突然变成了后妈,并且,自己随时都有被扫地出门的危机,作为一个孩子,面对这样的突变,要具有怎样的承受力才能走过十三年。
这十三年来,孩子走过怎样的心路历程,日日夜夜是如何度过的,任何其它人,包括申女士都无法得知,因为那是一个不写在脸上的心理世界,所有的苦痛悲凉都要独自承受。没亲妈的孩子,心里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想象中亲妈的温馨世界,另一个是现实后妈的世界,但亲妈的温馨世界永远要压藏于深深的心底。于是孩子过早地独立了,成为了后妈眼中的好女儿,但应当属于她的那些美好的东西,也就永找不回来了,时过境迁,那已经不是自己,而仅仅是后妈的女儿。
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应当简化为一个为了成功而成功的快餐过程,而应当是一个饱尝天赐人伦、血脉亲情及所有相关事物的温馨过程,这样的慢节奏,应当贯穿于孩子教育的整体过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