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进药店:开错了药方进错了门
(2013-06-24 20:47:52)
标签:
观点时评文化新闻点评杂谈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等9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出台史上最严格措施。9部委各自“出实招”落实意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提出,下一步婴幼儿配方乳粉将试行药店专柜销售,药店的管理严格、规范,能够获取更好的制度保障和质量保障。(京华时报6月21日)
“史上最严格措施”,已经不是什么新概念了,从制度建设提升的角度说,每次新出台的措施,毫无疑问,都会比之前的更加完善合理,因此,实际上每次都是“史上最严格措施”。这次9部委再次着重强调这个没必要复述的陈旧的“新概念”,无非是想“抛砖引玉”,给后续的“出实招”定个嘹亮的调门。但这样刻意的抛砖引玉,引来的并不全是玉,其中有些比砖还糟糕,从一些不着调的“出实招”来看,抛砖引玉已然变成了“抛砖引砖”。
“婴幼儿配方乳粉试行药店专柜销售”,难道这块砖就能砌出“史上最安全专柜”?如果这招好用的话,那么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把药店面积建设的大一点,将大米、蔬菜、油盐酱醋都弄到药店去搞专柜销售,如果药店地方不够,还可以把瘦猪肉弄到政府办公大楼去卖,另外还可以让药店兼并收购所有超市,从此便可以天下太平高枕无忧了,不用管这些食品是怎么产生的,也不必考量企业生产过程控制,反正这里是“史上最安全专柜”。
然而,产品在哪里设专柜,都不可能改变产品本身的质量,这最大充其量也就是变化了销售渠道,但是很明显现在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销售渠道,而在于企业生产控制过程。用这种纯粹属于企业营销的思路破解食品安全问题,不应当是国家管理机构的正宗思路。奶粉是食品不是药品,这样“药食同源”的管理只能增加流通成本,并打破原有的药店管理体系,就像在一个熟饭锅里撒了一把生米,不但生米熟不了,熟饭也会变成得半生不熟。因此,奶粉被纳入药品销售领域,只会带来更多监管障碍,这对解决质量安全问题无济于事。这种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的“实招”,实在是华而不实的出手错招。
奶粉质量安全问题被集中暴光以后,在国务院的密切关注下,引起了相关部门的超级重视,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制度完善的步伐。但众多相关部门随即表现出的就是只顾了看得见的漂亮活,如“史上最严格措施”这类的规制建设,而忽略了将这些规制落在看不见的实处。
无论制定和出台什么样的“史上最严格措施”,都要符合管理逻辑,并且都要在监管和审查方面体现出整体联动作为,否则就又是一个“史上最严”的幌子。现在出台的规制很多,但实施和监管严重缺位,该重罚的没重罚而只是搔个痒,该取缔的没取缔而还在暗中生产。打击不力、犯罪成本低是食品安全事件的祸根,这使规制的威力无从谈起,这才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而面对这个目前最重要的问题,相关部门在“史上最严格措施”的说辞之下,匆忙出台的“药食同源”法,显然是方向性地开错了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