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晨雾
晨雾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4,462
  • 关注人气:80,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长江:异地高考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2012-11-30 15:11:53)
标签:

中国广播网

理念

对此

条件

时候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于长江:异地高考问题存在多年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晨雾 / 转帖

 

 

【导读】北京市教委回应异地高考问题,建议非京籍学生回户籍地报名。113013点,经济之声评论:异地高考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广网北京1130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昨天节目中我们讲到一位名叫“暖暖”的女孩,她为了和在北京工作的母亲生活在一起,从小学开始就在北京上,现在面临高考,她很希望能在北京参加高考。昨天,北京市教委在其官方网站回应了异地高考问题,肯定让“暖暖”一家以及和他们一样的家庭失望了。对“2013年非京户籍学生能在京报名参加高考吗?” ,北京市教委的回答是:在现行高考报名政策没有改变之前,目前非京户籍学生应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以免耽误学生。今年8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的意见,明确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现在距离2012年结束还有一个多月,虽已有十多个省份承诺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办法的方案,但实际上目前只有山东、黑龙江和安徽出台具体方案。江苏、福建、上海等15个省份明确表态,最迟将在年底前公布。上海目前正在就《上海市居住证管理条例》征求意见,其中明确上海将会允许持有上海居住证A证的来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而北京广州的相关政策什么出台还不明朗。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于长江对此进行评论。

 

从北京市教委的回应看,北京异地高考改革的方案今年恐怕不可能出台了,2013年非京户籍学生还是不能在北京高考。这个结果是否在您的预料之中?

 

于长江:说实在是在预料之中,因为这个事情说实在是一个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就是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是一纸命令下来,就让大家马上就解决,我觉得这个确实有相当大的难度,在实际操作中包括具体的细则,还有很多可能造成的负作用等等,都会让人无法把握,实际上我觉得这么短时间内是很难进行这么深刻、宏大的改革。

 

其实关于现在的目前的高考的情况,很多的网友觉得特别的不公平,觉得要改。但是关于异地高考的问题,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网友这样说,“我不赞成异地高考,为什么不干脆全面改革高考制度,全国一张卷子不就行了吗?这才是真正的公平。”但是立刻有人反驳,“可是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教育基础和资源存在巨大差距,就拿大学来说,北京上海有多少好大学,河南广西有多少好大学,城市和农村的基础教育又有多大差距,现在一张考卷恐怕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对于这种争论您怎么看?

 

  于长江:大家说的都对,一开始就有这个问题,但是这么多年没有把它一步一步的解决,所以一直拖到现在。严格的说,如果我们认为高考只能考出人的水平的话,确实就应该是全国一张卷子,但是有一个前提,你全国的基础教育资源也应该是可以随时共享,大家到哪受教育都行,到哪读书都行,这样才行,所以这个就需要配套。这种改革背后有非常强的价值观成份,就是大家追求公平为主,还是效率、管理。目前来说,全国一张卷子全都打通这个看来是不现实,我觉得在现在必须分省分市的情况下,可能有一种比较接近公平的方式,就是高考人数的录取比例的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每个省的比例是固化的,而与它的教育资源的丰富有时候甚至是倒挂,教育资源越好的地方录取分数反而越低。教育资源差的问题反而录取的分数高,比例低,跟人口的比例和考生的比例。

 

当然,这个问题从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存在了,后来没有趁着这个高校调整的扩招还有像移民开始出现,这个时候如果微调的话,就比较容易软着陆,现在像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它教育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录取分数并不一定最高。

 

从学生来说,考试的公平感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不管在哪,只要我付出了同样的努力,我应该得到同样的结果。绝对资源高的地方可能应该是更难一些才对,因为条件好,对学生而言付出同样的努力,在条件好的地方肯定分数就高,这个地方应该和条件差的地方如果是同样的录取比例,可能就相对公平一点,比如都是一千个考生里面录一个,假如说一百个考生里录一个,每个省的名额应该是动态的。

 

高考这个大蛋糕应该怎么切又应该怎么分,一直以来争议也都是挺大的。我觉得异地高考这个事自从教育部有了明确的表态之后,在全国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以北京为例,其实很多的北京市民不是特别的赞成放开异地高考,他们最担心的是放开之后会挤占北京本地考生的利益,会不会出现更多的高考移民,加剧城市的承载问题、承载的压力。这些问题其实他们也曾经和一些非京籍的家长展开了辩论,北京籍家长的担心也有道理,因为北京户口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面临着入园难、小升初也让家长愁的不得了等等。

 

这个改革过程当中怎么平衡各方的利益,以免旧的不公平还没有了结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呢?

 

  于长江:像这样的问题涉及到背后的价值和我们的理念。其实我觉得现在变成一个简单的好像是京籍人口,拿北京举例,北京户籍人口和非京籍人口的这个争论,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的道理要说清楚,真正的北京籍人口其实也不是说祖祖代代一千年都是京籍人口,很多人都是移民过来的,比如现在的京籍人口中的那些父母,有很多人就是二十年前、十年前从外地考学考到北京,然后落到北京的,所以我们在看北京、上海大城市的时候,我们的道理要说清楚,实质不是简单的一个京籍和非京籍,而是先来后到的问题。我们应该从这个逻辑上找一个办法,说白了什么时候我来的,我怎么样来的,我也付出了努力,我来的时候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为我子女等于说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这方面是付出努力的,我们要把这个努力公开的说明,尽管我们现在说父母的地位不应该影响孩子教育的机会,但是在中国现实中,父母确实为孩子做了努力,这个大家能接受。我父母是奋斗过,我又在北京奋斗这么长时间,我孩子享受一点北京的待遇,然后你来的晚,但是大家要说明白,我们并没有不是说什么别的身份的区别,就是先来后到的区别。就好像我们过去计划单位分房子还有一个工龄的问题,这个其实大家能接受,我觉得关键要把道理说明,他的父母他的家庭在这到底是区别在哪,这样我觉得就是从一个动态的角度来看。 

 

评论员简介

 

于长江:异地高考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于长江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主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领域:

  城市化、区域发展、社区与社会建设、民族问题、艺术社会学等

  1984年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学习,1988年毕业留校,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导下从事城乡发展和民族问题研究,先后任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员、副教授,期间攻读博士学位(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合作培养)。

  2004年在深圳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学专业,任常驻教授,2006年主持创建人文学院,任院长助理、副院长。

  19971998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北美民族与种族关系研究中心交流学者、华盛顿州立大学比较文化(Comparative Cultures)系合作培养博士候选人;20022003年德国图宾根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访问学者;2005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客座教授,讲授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当代中国社会)课程。

  曾访问考察欧洲、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新加坡、土耳其、越南、尼泊尔、南非、墨西哥、马尔代夫、阿联酋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息来源:2012-11-30《中国广播网》

http://finance.cnr.cn/jjpl/201211/t20121130_511452977.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