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佳明:镀金镀回来了  肚里还是泥巴

(2010-08-17 11:53:12)
标签:

电视

留学

分秒必争

土腥味

李佳明

纽约

分类: 出国留学

留学归来主持《分秒必争》,自嘲有“土腥味”
李佳明:镀金镀回来了  肚里还是泥巴

 

晨雾 / 转贴
  
 
李佳明:镀金镀回来了 <wbr> <wbr>肚里还是泥巴

李佳明:镀金镀回来了 <wbr> <wbr>肚里还是泥巴
留学归来,李佳明心态非常平和,主张电视节目要大众化。 
  

 4年前,李佳明在自己事业最顶峰,离开《开心辞典》,远赴美国留学。走的时候,李佳明想的很远,他想当双语节目主持人,希望国际化。4年后的这个8月,李佳明在财经频道的新节目《分秒必争》开播,这不是一档双语国际化节目,而是全民参与的游戏类节目。李佳明笑着说,留学之后才发现没有“国际化”这个词,而自己也更愿意做一些与普通人相关的,能带给大家简单快乐的节目,“因为我就是有股土腥味的主持人。”

 

 谈留学

 纽约,你欠我的

 

 新京报:在美国学习的怎么样?

 

 李佳明:我先在美国学了半年语言,然后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研究专业,选的课程都是和政治有关系的,然后学习了一年半硕士学位。2008年赶上了5·12地震,我5月16日就回国了,6月份的毕业典礼都没来得及参加。

 

 新京报:留学生活和之前想象的一样吗?

 

 李佳明:和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太苦了。当时想学语言,感受文化。实际上,全世界的学生都一样,要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不敢说过的是噩梦一样的生活,但也是不堪回首。我出国之前是彻底低估了要面临的压力。不赔上半条命,人家是不会把这个学位给你的。留学和游学是不一样的,游学就是我学习语言的那半年,老师会让你去看电影,去和人接触、交流,这个过程很有意思;留学就是在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年龄大了,语言也不好,后来发现身边的同学都有想死的念头,我平均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晚上12点离开图书馆,早上7点到图书馆,比图书馆打扫卫生的到的都早。回国的时候,我在街头大喊一声,“纽约,你欠我的”!那个时候我在纽约唯一的乐趣,就是每周五晚上到纽约的一家川菜馆吃饭,点两个川菜,喝两杯五粮液,那真的是家乡的味道啊!

 

 新京报:如果今天有同样像你当年一样的人,想要放弃工作去留学的,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李佳明:我会建议他先保住饭碗,找工作不容易,有念头出去留学的人一般都是混的还不错的。有工作的人最好是先游学,不要冲着文凭去留学。

 

 谈新节目

 我不觉得娱乐就是轻浮简单

 

 新京报:留学回来之后,你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吗?

 

 李佳明:变化是在生活态度上。留学体会到的不是文字上“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感觉。我现在是一个超级宅男,没事就在家看书,或者就是去家旁边的公园溜达,我的包里随身带着公园的月票。原来我在家根本待不住,有各种应酬,现在的生活圈子实际上变小了。

 

 新京报:当年你留学之前,你说过想当双语主持人。

 

 李佳明:对,当年所谓我想象的国际化、双语主持。真的等我到了发明电视的国家,看了两年电视,才发现根本没有国际化这个概念,本土化就是国际化,美国本土主持人都是在自己的国家得到了认可,才在全世界出名的。现在我觉得只要中国观众能接受我就好。

 

 新京报:其实你留学回来,可能很多人会以为你应该去主持类似谈话、财经这类比较高端的节目?

 

 李佳明:我回来之后,财经频道让我试了很多节目,《环球财经连线》等我都试过。那样穿西服,打领带,正襟危坐让我不习惯,我还是更喜欢轻松、简单的主持方式,而且我本身对数字、财经也没那么强的兴趣。做主持人其实是没有“型”可以转的,我就是那个型。我妈说我,所谓镀金镀回来了,肚子里装的还是泥巴,还是我妈最了解我。朋友说,我身上有股土腥味,我特别喜欢这个词,比本土化、亲和力还要直接。

 

 新京报:但大家似乎都会觉得,你学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回来之后不应该再主持一个娱乐节目?

 

 李佳明:这样的观念是可以理解的,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会觉得这样的想法太实用太直接了。不是说我学了东亚政治就要做教授,回来之后我可能变得自私了,开始为自己活了。其实最初我自己也是这样的逻辑,但现在我不觉得娱乐就是轻浮简单的东西,娱乐的背后是一种乐观。

 

 新京报:为什么会选择《分秒必争》作为回归之作?

 

 李佳明:有人说《分秒必争》没深度,就是一个娱乐节目。我觉得这种说法理解的太狭隘,比如《美国偶像》关注的就是普通人,就是一个最小的点。大家下班回家,打开电视看一些轻松的节目。不要在大众媒体上做小众的事,浪费资源。我本身就是带有草根性的主持人,而且娱乐是一种自信、乐观的心态。《分秒必争》能给我带来什么我一点都没考虑,就是希望自己别摆着架子主持,如果让我从有人说我的节目弱智和说我摆架子中选一个,那我宁愿选择前者。

 

 谈心态

 快乐不是当一哥二哥

 

 新京报:你也没考虑过再回《开心辞典》吗?

 

 李佳明:没有考虑过,《开心辞典》对我已经没有挑战了。这个节目相当成熟了,优势和便利也很明显。《开心辞典》对我来说就像读大学的时候,年年拿到了三好学生奖状,但我工作之后不能天天抱着奖状生活。现在我主持《分秒必争》让我最自信的就是,我在《开心辞典》的六年的积累,我一直都是在跟选手聊天。我想保持青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挑战(笑)。

 

 新京报:家里人对你的决定都是什么态度?

 

 李佳明:他们都很支持我。我走的时候我女儿只有两岁多,当时我们也找专家咨询过,两岁多还没有什么记忆,孩子越大越走不了。我觉得现代人事业挑战很大,能力也很强,但大家的感情都很脆弱,家就特别重要,是避风港,疗伤的地方,是我们的精神堡垒。人到中年之后特别能体会到,上有老下有小,人不是为自己打拼,是为家人。《开心辞典》让我最自豪的就是无数的家庭可以一起看,一起答题,我希望《分秒必争》也可以一家人一起讨论,参加。我女儿看完第一期节目就学着节目中的游戏,把盒子顶在头上走,我觉得这个事情我是做对了。希望大家参加这个节目可以像出门走走,去郊区逛逛一样,一边看一边说,“唉,妈,你怎么不去报个名啊?”

 

 新京报:你觉得什么才算是快乐?

 

 李佳明:当时在我最能赚钱的时候,我不但不赚钱了,还要去花钱,但这一段学习的时间也让我思考,什么才最快乐。不是当一哥二哥,也不是节目的收视率有多高,是心里的踏实感。

 

 新京报:央视这样竞争激烈的平台,像你这种轻松心态的主持人好像不多?

 

 李佳明:所以有人说,我是一个最不像央视主持人的主持人(笑)。我们主任看我的资料说,“啊,你怎么还跟媒体说过,你在夜总会工作过啊”,我说,“对啊,我确实是在那工作过,我也是靠本事吃饭”。我是从底层一点点做起来的,我随时准备着被打回原形。现在做节目,有时候编导逗我,说佳明回来了,要在文案里写着“双语主持人”,还得把文案写的有哲理才行。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别忘了自己是从哪来的,我不洋气,不帅,也说不出什么特别精辟的话,我可能只会让观众觉得熟悉,我就是有股土腥味的主持人。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刘玮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郭延冰

 
信息来源:2010-08-05《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8/05/content_133597.htm?div=-1

 

李佳明博文:

关于出国留学的三个小建议(2009-05-05 21:09:15) 

 

   太热了,实在太热了,出国留学热潮比这个夏天都来的早。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对外宣布,2008年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增加了20%,美国在中国颁发的学生签证增加了40%。再看看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国外大学,中学甚至小学的招生信息,就差幼儿园了。身边的朋友们也忙着为自己的儿女们做出国计划,我这个“新鲜出炉”的大龄留学生自然也成了无照的“出国顾问”,尽管是否出国留学是一个纯粹个人的选择,目的,条件等等因人而异。但还是想在自己博客中为那些准备出国留学的朋友提供三个共性的小建议,纯粹是一家之言。

 

关于出国留学的三个小建议

 

   首先,最好要学懂中国文化再出国。何谓学懂?就是对中国的历史,地理,风俗,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等等,要有个大致的了解和熟悉,能张口就来,不能模糊。因为走出国门,你就是百分百的“中国通”,你的国外朋友,老师都希望通过你了解中国的一切。而你对中国的了解会帮助你尽快建立起沟通时的自信。(说自家事,当然自信啊,而且,他们对中国真的很好奇。)此外,在学习中,运用中国的思想来看待许多问题也会受到老师的欢迎,因为各国留学生在课堂上观点激烈碰撞时,是老师最期待的。举例说明,我的老师在课堂上最常问我得一个问题就是:你作为中国人怎么看这个问题?可能你会觉得出国就是要学习新思想,为什么还带着“旧”思想出去?其实不然,你只有在和别人的思想碰撞中才会有新收获,你不能空着手去。

 

   其次,出国目的一定要明确,明确,再明确。出国留学,多贵啊,不要忘记,你走路时都在花钱!反之,如果你出国目标明确,你走路时也能学习。不要再用“开拓眼界,提高自己”这类空空的话来放松自己了,目标越空,心里就越空。学什么? 看什么? 吃什么? 玩什么?干什么?出国前一定要想清楚,哪怕是假设都比没有强,因为人在新鲜的世界里,很容易迷失而忘记自己的初衷。拿我来说,出国前我是干电视的,回国后还想干电视,于是当朋友约我去酒吧时,我会选择呆在家里看美国电视节目,因为我知道我要什么。

 

关于出国留学的三个小建议

 

   最后,出国第一年是地狱,第二年才是天堂。说这话的意思是,第一年一定做好身体和心理接受“折磨”的准备,特别是心理。(对于31岁才出国的我,要一年,对别人可能只要半年,甚至三个月。)打个比方,一位从小跟着《新闻联播》学汉语的美国小伙,把他放在四川生活,照样瞎,口音啊!这种打击会让你的信心荡然无存。就像一位华裔艺术家在讲述他刚到美国时的感受是:成年人的智力,但却是幼儿的言行。这种感受只有出去才能体会。还是说我吧,刚到美国,在超市买东西,购买中间的交流都没问题,就是不明白售货员每次开头问我的第一句话什么意思,半年后明白了,他是问我有没有他们的会员卡,而他并没有直接问这句,而是每次都只说那个卡的名字,我怎么知道?半年啊,天天去超市,天天听不懂这句,都落下病了。不过时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加之学长们的安慰:谁,都是这么过来的。宽心许多。

 

关于出国留学的三个小建议

 

    其实,以上三点算不上什么建议,也就是我的三点感受。如果你要问我这三点中,你觉得哪个最重要,我会说是第二点,原因很简单,钱不能白花,时间不能白过,付出不能没有收获,咱中国人不爱干也不能干那徒劳的事。

 

信息来源:2009-05-05 新浪博客 李佳明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9e2020100d60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