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位大师对一道高考题理解有争议

(2007-06-15 17:50:02)
标签:

高考

试题

分类: 晨雾原创
两位大师对一道高考题理解有争议

 

晨雾 / 文

 

高考名师王金战质疑07高考数学题

 

    6月12日高考名师王金战发表文章《对07年一道高考数学题的质疑》,转发了一封考生来信,提出对一道数学高考题的质疑。王金战老师认为:“学生的意见是有道理的,至少这个题目的表达会给学生带来思维的困惑,不利于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建议大家就此进行讨论,也希望命题组负责人重视来自于学生的呼声。”

 

学生来信主要内容如下:

 

    本次数学考试第18题的叙述不是很严密。原题如下:
    从某批产品中,有放回地抽取产品二次,每次随机抽取1件. 假设事件A:“取出的2件产品中至多有1件是二等品”的概率P(A)=0.96.
    (Ⅰ)求从该批产品中任取1件是二等品的概率p;
    (Ⅱ)若该批产品共100件,从中任意抽取2件,ξ表示取出的2件产品中二等品的件数,求ξ的分布列。

    我们都知道,抽取有2种方式:有放回的抽取和无放回的抽取。在题干中已经明确了抽取方式是有放回的抽取。根据答题原则,题干是背景,应当依照题干回答第(Ⅱ)问,在无法决定采取有放回还是无放回做题时,当然依照题干进行计算。这样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第(Ⅱ)问中的抽取是有放回的抽取并依此回答了问题。但是标准答案的做法是把其当成了无放回的抽取,与题干相矛盾。这样一些同学就丢掉了6分。我们感到很冤枉,这并非因为我们知识储备不足,也并非是因为粗心大意。

附:标准答案的结果(不放回抽取)(过程略)
ξ                             2
     316/495        160/495        19/495

我的答案(可放回抽取)
P(ξ=0) = (1-p)(1-p) = 0.64
P(ξ=1) = 2p(1-p) = 0.32
P(ξ=2) =  p·p  = 0.04
ξ                              2
     0.64            0.32           0.04
    差距很小,问题的关键在于第(Ⅱ)问抽取方式的认定。

 

数学教授龚成通认为出题没错

 

    对这个问题,数学教授龚成通先生也在当日发表文章《这道高考数学试题没错》,“回答07高考学生小陶同学有关数学试题的疑问”。龚成通教授的意见与王金战老师的意见截然相反。

 

龚教授给小陶同学回复说:

 

  看到你的来信,非常遗憾地告诉你:你对考题理解错了,我没法声援你。对于你提供的试题,我作了仔细研究,发现你把题意理解错了,其中的一个重大疏忽可能是没看请题意。

  你认为:题干中已经明确了抽取方式是有放回的抽取。应当依照题干回答第(Ⅱ)问,理所当然的认为第(Ⅱ)问中的抽取是有放回的抽取并依此回答了问题。但是标准答案的做法是把其当成了无放回的抽取,与题干相矛盾。

  本人的看法:题意还是比较清楚的,第(Ⅱ)问中是“任意抽取2件”,而并不是“任意抽取2次”,所以它根本牵涉不到“有没有放回”。

  出现这种问题与中学语文教育有关,但责任可能不在于语文老师(不可能要求他们专门去讲解数学应用题题意的理解),而在于数学老师。数学老师的语文水平亟待提高,以更好地配合好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

  这样的回答可能会打击了你和跟你有一样看法的不少同学,但是我只能实事求是地说。根据我的意思,你们的错误只是理解上的偏差,不应该扣很多分,但要看阅卷老师掌握的具体尺度了。

 

数学是最严谨的科学学科

 

    这道题从数学角度看并不难。晨雾不是数学家,对这个问题给不出权威的解释。但是看了上面两位大师的争议,晨雾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龚成通教授是正确的。虽然作为高三考生的家长,晨雾是那样地同情这些对题目理解有误考生,孩子们不容易呀!但是,科学就是科学,科学是容不得半点不严谨的思维。

 

    在各个科学学科中,最严谨的学科莫过于数学了。从前曾经有些“过来人”,包括学理工的,也包括学文的,对一个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那么多数学表示不可理解。学文的说:我工作和生活中用到的数学只要小学程度就足够了;学理的说:我们虽然用到数学,但是根本就用不到那么深。其实,这些看法都是把学习数学的作用等同于学“手艺”:学烹饪的会做菜,学缝纫的会做衣,学数学的会干什么?算账吗?晨雾认为,学习数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受到一种严谨思维的训练,其影响可是终身受益的!

 

    所以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也必须是概念清楚,严谨思维,一丝不苟。就拿上面那道题来说,“抽取1件产品”和“抽取1次产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为“抽取1次产品”可以是1件、两件、5件。不管这道题是命题者故意设陷阱,还是其他原因,这道题将成为今后高考数学训练中的一道典型例题。

 

晨雾部分原创高考分析文章:

07北京高考难度分析
海淀考生作文占便宜了吗?

两位大师对一道高考题理解有争议
为什么认为07年清北线与06年持平?
预测07北京高考理科分数线

从一位考生填报的志愿谈起

关于07高考命题难度的探讨
海淀二模考生的准确排名估算

西城理科一本志愿预报统计分析

一批次二志愿填报

一本招生计划人数与市排名
考生的准确排名估算
2007北京高招网上咨询统计分析

用好“西城高考估分选校系统”
解读《海淀区考生“一模”分数分布》
用好“高考个性化服务系统”
海淀一模考试一本线为什么是500?
港校招生与你无关吗?
从人生机遇谈到专业报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