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也谈高三妈妈的“唠叨”
(2006-10-25 18:21:33)
莲子的博文《唠叨》(http://blog.sina.com.cn/u/3ee84a6701000603)中做了一个实验,按照实验定义的“唠叨”:每天妈妈只能唠叨一句话,并且每天妈妈必须唠叨一句话。如果这种“唠叨”能够持续地坚持下去,也许孩子爱听?长久记录下来,也可能“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了。可是一周下来,除了“今天天气真好!”以外,妈妈似乎想不出有新意的唠叨话来了,总不能每天报天气吧?
实验中的“唠叨”实际上已经不是“唠叨”了。
不作特殊研究,大多数人对“唠叨”二字的常规理解应当是:重复地说相同或相似的话。
看一下字典上的定义:
唠叨
láodɑo
[be garrulous] 闲聊或漫无目的地说个不停
那几个人当班的时候,只见她们唠叨,不干正事儿
唠唠叨叨
láolɑo-dāodāo
[nag;say over and over again;constantly repeat]
喋喋不休的谈话
整天唠唠叨叨
字典上对“唠叨”的经典定义显然还与我们常规理解的不同。我想哪位高三妈妈的唠叨都既不会是“闲聊”,也更不会是“漫无目的”。
字典上对“唠唠叨叨”的定义倒是更靠谱一些:喋喋不休的谈话。如果改成“喋喋不休的说话”就更靠谱了。英文解释最为准确:反反复复地说;继续不断地重复。
这就是说,我们平常说的“唠叨”是“唠唠叨叨”的简称。
回到正题。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讨厌“唠叨”?我认为原因在于“唠叨”的两个本质属性使人讨厌:
其一是重复性 -
相同或相似的话重复说多次。再好的话重复多次也没人爱听。天气预报每天重复但收视(听)率仍然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形式上重复,内容并不重复,每天都有新意。而电视连续剧中间插播的广告令人生厌是因为你已经重复看过多次,而它还在不停地播放。
其二是单向性 -
一方对另一方说,不顾另一方的感受。多年不见的一帮老同学携夫人(老公)聚会,忆往昔看今朝,老同学们有着说不完的话;而夫人(老公)们却常常十分尴尬插不上话。因为这种场合爱谈过去的事,老同学们有着过去共同经历,他们的谈话是双向的或交互的;而夫人(老公)们只有“听”的份,是单向的礼节性的接受。单向性的例子还很多:某位领导在礼堂长而无味的报告、邮箱或手机里收到的垃圾信息、放在你汽车雨刷器下面的小广告……,共同特点都是不顾接受方的感受。而双向性或交互性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家长们深恶痛绝的网络游戏,它能够吸引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上瘾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构筑了一个多方互动的精彩场景,参与者不是简单地观看,而是同时与多人交流互动。
家长妈妈要走出“唠叨”的误区,就要从改变与孩子说话的“重复性”和“单向性”入手,变“唠叨”为“交流”。要实现交流,就必须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感受良好,才会实现反馈和互动。否则,要么交流无反馈变成了单向的说教,孩子只有听的份;要么交流得到剧烈的反馈变成了争吵。
还有,在交流中,如果孩子反馈的话题是你不感兴趣或不想交谈的,你也应当继续交流下去,至少别把孩子给噎回去。假如孩子说话要先顾及家长的感受,那还叫孩子吗?毕竟是两代人,代沟存在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和孩子什么都能聊,聊着聊着不就成了朋友了吗?除了学习为什么就不能聊点别的呢?我想高考状元的父母如果一天到晚与他们的孩子只聊高考,也培养不出高考状元来。
值得提到的是,有一个叫关承华的教育专家(《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的作者)在当班主任的时候,发现班里的男孩子们最爱谈足球,而她对足球一翘不通
-
不懂什么是越位、角球,什么是前锋、后卫。为此,她开始在家向儿子请教,半夜起来和儿子一起看足球转播,还陪儿子去工体现场看球助威,不知不觉自己也成了球迷。从此与学生们之间多了足球方面的共同语言,更便于交流和互动,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尊敬并成为学生们最信赖的朋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