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昔日的晨钟暮鼓

标签:
365鼓楼钟楼报时计时 |
分类: 旅游杂记 |
昨天去了中轴线上最北边的一处遗产所在地钟鼓楼。说起来这个地方既熟悉又陌生。钟鼓楼坐落于街市之中,特别是鼓楼,就在主路旁边,这么多年记不清有多少次从它下面路过了,但说来也奇怪,从来没有登上楼去参观,也许是应了那句话:近处无风景。这次借由参观中轴线遗产之名,把这个遗憾给补上了。
钟楼和鼓楼是南北两座独立的建筑,中间由一个方型广场隔开。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映衬。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鼓楼是一个横放的形体,上部是木构楼屋,下部是雄厚的砖筑。因为上部呈现轻巧,所以下面开圆券门洞。但在券洞之上,却有足够高度的“额头”压住,以保持安全感。钟楼的上部是发券砖筑,比较呈现沉重,所以下面用更高厚的台,高高耸起,下面只开一个比例上更小的券洞。它们一横一直,互相衬托出对方的优点,配合得恰到好处。 “
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初名“齐政楼”,取齐“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义,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现存鼓楼位于古都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
钟楼通高47.9米,建筑面积为1477.98平方米。清代重建钟楼时,为防火,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内部结构将天井、声道及传声融为一体,钟声通过建筑结构产生的共鸣,更加浑厚绵长,这在中国古代大型建筑史上可堪称一绝。
北京钟楼二层悬挂着一口古代报时铜钟,铸于明永乐年间。钟通高7.02米,钟体高5.55米,下沿直径3.4米,最大厚度0.245米,重约63吨。该钟以其帝都定鼎之地位、精湛之铸
技、悬挂之非凡、报时之功能著称于世,是目前世界上最早铸造、重量最重的报时铜钟,堪称“古钟之王”。大钟钟体材质为铜锡合金,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
钟楼撞钟报时,自有规律,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反复两遍,共计108声。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明朝《七修类稿》有载:“扣一百零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古代五日为一候,六候为一月,故一年七十二候),正是此数。”
钟鼓楼曾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和计时中心,“暮鼓晨钟”向古都北京报送了六百多年的标准“北京时间”。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报时功能废止。1957年,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深入挖掘钟鼓楼的历史文化内涵,北京市钟鼓楼文保所于2001年仿制了25面定更鼓;2005年先后仿制了碑漏、铜刻漏;2010年又成功仿制了盘香、柜香漏、屏风香漏等香篆类计时仪器,恢复了北京钟鼓楼历史上“碑漏、铜刻漏、时辰香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完整报时系统。2021年,仿制了清代北京地区使用的日晷,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四种计时仪器。《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正在鼓楼展厅展出,我们通过观展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计时仪器的计时原理和中华民族传统司时文化。
元至明清,立春“打春”的仪式都在鼓楼前举行,以勉励人们依据季节及时耕作。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是灯节,鼓楼前大街两边的商铺在各自门前马路上搭起架子,放烟火、放炮,在橱窗上挂上纱灯,上面画着《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上的一些故事。
在后门桥西边半藏寺看火判儿,是京城独有的一项民俗活动。“火判儿”是用黄泥土做一个高一丈的空腹判官。中空的塑像下即有砖台,熊熊火焰,从判官望像的眼睛、耳朵、鼻孔、肚脐儿窜出。据说看火判儿,可以驱鬼避邪。
如今,这些看不见的风俗以知识介绍的形式出现在鼓楼一层展厅中。听不到的叫卖声也可以在这里原音重现。观众还可以通过VR的形式观看介绍,模拟撞钟,了解古人的“时间”智慧。
温馨提示,通向鼓楼和钟楼二层的楼梯既高又陡,建议穿适合“爬山”的衣服鞋子,虽然爬起来有些吃力,但是爬上楼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让你感觉不虚此行,特别是在鼓楼上面可以看到中轴线上的景山,以及北海、什刹海及多位名人故居所在地,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