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机实名制如何保障公众隐私权

(2010-08-31 22:55:32)
标签:

杂谈

手机实名制是个老话题。早在2005年底,当时的信息产业部部长就曾表示,为整治手机犯罪及不良短信问题,手机实名制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时隔四年,又有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出《手机实名制可治“信骚扰”》的提案,当时就曾传出,手机实名登记制度的法律规范正等待国务院审批。眼见手机实名制渐成现实,彼时,手机该不该实行实名制,手机实名制对防“信诈骗”、“信骚扰”究竟有无真功,一时引发舆论热议。
  如今,一切争议都已尘埃落定。根据国家工信部要求,9月1日起,凡购买预付费手机卡的用户必须提供真实的身份证件,由运营商存入系统留档。记者从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获悉,考虑到报刊亭尚不具备核查实名制的条件,因此近期将暂缓在全市各报刊亭销售各种手机号卡。
  博弈多年的手机实名制终将实施,实名自然也有实名的好处和道理。据统计,目前国内手机用户已经超过7亿,其中七八成都是不需要实名登记的预付费用户。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不用登记实名的手机卡,让垃圾短信的发送者钻了空子,他们大量发送垃圾甚至诈骗短信后,把卡一扔踪影全无,这就给垃圾短信的监管治理带来了难题。而另一类垃圾短信的来源:端口群发短信,包括SP端口、集团客户行业端口等,据称,运营商对这类端口群发短信的管理相对更容易。因此手机实名制所防止的“信诈骗”、“信骚扰”,主要就是通过实名的方式,识别每一个手机卡号,以防止前一种群发垃圾短信泛滥。
  当然,按照专家的说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除了防止骚扰,未来电子商务、位置服务都需要用户的身份识别,有了实名制后有管制地开放这些信息,也将更好地推动手机网的发展。再基于国际上一些国家施行手机实名制的成熟案例,这些,当然都形成了手机实名制当以施行的积极例证。
  不过,对于手机实名制能否真正防止“信骚扰”,坊间似乎仍存疑虑。比如有人就质疑,在央视3.15晚会曝光某地运营商滥发垃圾、违法短信,甚至出售用户个人信息给垃圾短信运营商等黑幕后,如何真正遏制公众个人信息在被非法买卖的链条中,运营商直接参与其中的牟利冲动,似乎更是防止“信骚扰”,乃至保障公众信息安全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比如说,当下已经施行实名的固定电话乃至银行账号,同样也未能避免“电话诈骗”、“电话骚扰”、“银行转账、划账诈骗”,如何保证手机实名制比固话、银行账号实名制更有效,无疑也是一个问题。
  当然,在手机实名制不乏积极意义的情境下,实名之法倒也不妨一试。而既然实名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过多纠结于“实名防止信骚扰”是否有效,意义似乎也已不大。诚如不少公众所真正关注的———施行手机实名登记之后,公众个人信息安全能否得到保障,个人隐私在实名登记后能否得到一个安全承诺———无疑才是手机实名制施行后的真问题。
  信息时代,对普通公众而言,最重要的个人隐私信息就包含身份证与手机号码。而且随着社会财富依靠大量信息呈增量发展的情势下,身份乃至手机号码信息所附加的社会功能则日益宽泛。倘若这两种信息通过手机实名登记被集中批量泄露,导致“信骚扰”、“信诈骗”再度泛滥,这最终的施行岂不是和实名制初衷反其道而行之?
  仅从操作层面而言,在手机卡售卖依然存在激烈竞争的情境下,如何避免商贩在售卖手机卡的过程中,为拉拢顾客而规避实名制,甚至将实名信息售卖,污染个人信息链,导致公众信息安全风险,则仍然是一个必须规范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既然手机实名要求公众提供个人身份信息,那就必须同时承担起保障公众信息安全的责任,而保障的方式,或正可通过合同约定等形式,给予公众信息安全承诺,制定相应问责法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