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秋后算账”别算尽了权力诚信
(2009-07-23 19:43:36)
标签:
杂谈 |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句话现今用在石首权力者身上似乎再适合不过。震惊全国的石首群体事件风波平息还不过月余,石首事件中死者的5位家属就以涉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的罪名被当地警方带走调查。手持“免责”协议的家属不满“秋后算账”,授权律师声讨说法。当地官员却表示,协议只是对“非组织、参与打砸烧的其他行为”不追究,但没说对“有组织”等行为不追究。(7月23日《华商报》)
石首官员的此番说法可谓深得“文字游戏”之真传,连被死者家属授权的律师都说了,家属虽然将“免责”协议的意思理解为,事后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从协议的“免责”内容看,实际表述意思是如果没有犯罪,就不追究刑事责任。也即是说,这张表面充溢着政府以诚动人、息事宁人的“免责”协议,实际却是一纸空文,说了等于没说,事后该怎么追责还怎么追,真是让人不服都不行。能想出在文字表述上动手脚搞“秋后算账”的官员,不可谓不是“机关算尽”的高人。
由此,我们似乎也可以想象当初处于舆论风暴之中的石首政府,是如何急于令死者家属息事就范的——一如死者家属的所说,政府谈判人员为催促家属尽快火化,称“不要把事情搞大,现在还有台阶下,搞大了,台阶都下不来”,并表示可不追究家属的刑事责任。于是,在政府的连哄带骗下,死者家属匆匆签订了他们以为可以免责的“免责”协议,自此就范,事件也就此平息。
人们本以为,经历了石首群体事件的当地政府,将以此事为教训,反躬自省。孰料事不过月余,石首事件竟以“免责”协议被宣称无效、死者家属被刑拘的形式,再度戏剧登场。很显然,在当初就埋下“文字炸弹”的当地政府,压根就没考虑过如何再度避免此类事件,如何从根源上反思权力在群体事件中的肇始性,反而为了发泄群体事件中被民意指摘的权力怨愤,搞起了权力算计,对当事者更是采取了“秋后算账”的执法报复——除死者5名家属被刑拘外,还关了28名涉嫌参与打砸抢烧的群众,被带走调查的群众达100多人。
权力表情如此反复,不自问其责,反归罪于民,这让随时置身于权力自行其事之中的民众更生胆寒。人们还清楚地记得,就在几天前,在据传发生了钴泄露事件的杞县,无法从政府得到切实消息的民众无奈举家外逃后,政府竟抓捕了几个据说在网上造谣钴泄露的人,俨然忘了自己当初对钴事件的秘而不宣,正是此事件的罪魁祸首。反观石首事件,当初产生群体事件的成因,也是由于政府对死者死因的定性不能服众。正如石首一位受访者的所称:“‘6.17’群体事件的内因,是当地群众对地方治安不满长期积郁的结果”,也正是基于这种对政府诚信的严重质疑,最终这件厨师非正常死亡被定性为自杀的事件,才导致了民意长期对权力不信任的瞬然暴发。遗憾的却是,经历这些群体公共事件的权力者,不仅不对自身原因反躬自省,反对当事民众“秋后算账”,权力的霸道与蛮横展露无疑,却也更让当权者陷入群体公共事件不断发生的怪圈——民众对权力者的不信任,是群体事件发生的直接诱因,事件平息之后权力又反复变脸,动辄“秋后算账”怪罪于民,反而更加深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政府的诚信就在如此的自我透支中,不断成为群体事件的导火索,如此使群体事件反复暴发。
实际上,在此类事件中,因诚信问题而饱受民众质疑的权力者,本就该转换权力者一贯高高在上的庙堂姿态,以诚信、坦诚的谦卑姿势面对民众。就像瓮安事件后,当事政府能够反躬自查;武汉“经适房六连号”事件后,武汉市长能坦诚地承认“政府丑闻”一样——他们最终获得了民意的回归。民众对当权者的要求其实并不高,秉公办事,就是好官;不贪不占,堪称廉政;依法办事,就是青天;平等待人,就是恩宠;勇于认错,更能轻易获得民意的谅解。
也因此,面对此类群体事件之时,政府操持的不应是计划时代动辄对民意的“围追堵截”,抑或是更甚的反复违背政府诚信,对民众搞起权力算计的“秋后算账”。须知,如此的权力报复不止难平民心,其中包含的权力算计,更会让本能平复奔涌民意的政府诚信通通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