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陆游
(2024-08-25 10:23:20)
1,中国古代,躺平,常被视为一种美德。陆游有名句曰:天为补贫偏与健,人因见懒误称高。——因为懒,于是躺平;因为躺平,遂被人错当作高人。据此可以看出,古人对慵懒对躺平颇怀敬意,以至竟认为,唯有高人敢躺平,更无俗辈能慵懒。陆游的这两句诗,后来被明代的画家、书法家陈眉公摘出来写成对联悬于中堂,更是被人广为称道。
2,读古人诗,最好不读选本。选本如一斑窥豹,难见庐山真容。选本中的陆游,铁马金戈,连梁启超都盛赞他“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今读《剑南诗稿》,开卷百余首中,粗略统计,讲报国从军(《夜读兵书》)的仅一首,其余大多讲生死,讲逍遥,讲清闲,讲日常。。。然后就是吐槽发牢骚。——兹举几首:
“至人贵其身,不使事物遶。捐身易富贵,明珠弹飞鸟。我愿称善人,题作墓上表。从来尺鷃乐,不羡飞鸿矫。”(《和陈鲁山》)
“梅花树下黄茆丘,古人尚能爱花不?月淡烟深听牧笛,死生常事不须愁。”(《看梅绝句》)
“求得轩车心愧天,不如穷死却陶然。君曾布衣尚可活,那有日兴须万钱。”(《次韵鲁山新居》)
“天下无虞国论深,书生端合老山林。平生力学所得处,政要如今不动心。旧友几年犹短褐,谪官万里少来音。愿公思此宽羁旅,静胜炎曦岂易侵。”(《寄陈鲁山》)
“富贵功名不拟论,且浮舴艋寄烟村。生憎快马随鞭影,宁作痴人记剑痕。樵牧相谙欲争席,比邻渐熟约论婚。晨舂夜绩吾家旧,正要遗风付子孙。”(《村居》)
“台省诸公日造朝,放慵别驾愧逍遥。州如斗大真无事,日抵年长未易消。午坐焚香常寂寂,晨兴署字亦寥寥。时平更喜戈船静,闲看城边带雨潮。”(《逍遥》)
3,许多好诗都是在喝酒喝兴奋后写出来的。 陆游《江楼醉中作》是一首七律。
其颔联“天上但闻星主酒,人间宁有地埋忧”,对仗工整,运思巧妙,令人叫绝。 只是不知天上“主酒”的那颗星叫什么星。
查了一下前人注解,称孔融《与曹操书》中有:“酒之为德久矣。。。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一说,仍未告知此星究为何星。又:《汉书-仲长统传》有“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之说,可见两句都在用典。虽然用典,却不艰深。读者即使不知典出何处,也无妨直接欣赏。
4,年轻人容易喜欢李白,老年人容易喜欢杜甫。年轻人容易喜欢王昌龄、苏曼殊的七言绝句,老年人却发觉陆游晚年的一些诗,读起来最舒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既不刻意雕琢,又不过分随意。——兹录两首:
其一: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评:写这首诗时,陆游已年近七十,似已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
骑在牛背上叩角而歌;但却能尽可能多地享受美睡,在舒缓躺平的开朗中享受美景、美酒、美食,但有时也会略感寂寞,所以又在另一首诗中写道:“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其二,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评:没到过绍兴,没坐过乌篷船的人,很难对第一二句产生共鸣,有特别的想象力、共情心者除外。我最喜欢的是第五六句:“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这首诗,陆游说是梦中写成的,醒后只忘记了几个字,添补即完成。前人评这首诗时说:欧阳修、苏东坡、陆放翁都曾梦中作诗,都有如神助。读之令人神往。
5,陆游是很懂得做减法的,其《贫甚自励》诗曰:“忍病停朝药,捐书省夜灯。”却又不肯减酒,其《闲游》诗曰:“醉中即是逃名地,闲外应无度世方。”
6,陆游有一首诗,第一句“饮酒可不病”,貌似谈养生,却与今天许多医生的说法相左。但接着读,却发现不是谈养生,而是谈处世。他似在说,世路险恶时,喝酒乃是一种人生策略。再读下去,又进一层:饮酒,不全是养生,也不全是处世,更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真心。仿佛在说,如果为了处世避害而出卖自己的良知,其实也就等于牺牲了自己,最终也难以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由此也可以看出,首句所说的“不病”,其实是保持心灵的健康。——全诗如下:
饮酒可不病,自酌随浅深。处世可无患,惟勿欺此心。此心实通天,一念天所临。子能守吾言,可度豺虎林。
7,临时想办法,叫旋打主意;刚读到的书就拿到课堂上讲,叫旋买旋卖。。。这个“旋”,以前以为是四川方言,后又以为是现炒现卖的“现”,其实都不是。“旋”,做“临时”讲,《辞海》上虽然没有(不知新版有没有,百度上倒是有),陆游诗中却有。陆游有一首诗,标题很长,叫《钱道人不饮酒食肉,囊中不畜一钱,所须饭及草屦二物,皆临时乞钱买之,非此,虽强与不取也》。四句如下:
万里飘如不系船,空囊短褐过年年。食时无饭芒鞋破,只向街头旋乞钱。
第四句中的“旋”,即标题中所说的“临时”。
8,读苏东坡、黄山谷诗,让人感觉北宋赋税颇重。读陆游诗,却仿佛处于战时状态的南宋反而税赋较轻(也可能是南方相对富庶的缘故)。陆游《秋怀》第一首,有”歛薄为时平“一语,第三首有”祭多巫得职,税足吏无权“。——后两句,颇让人有市场经济之感。民间有祭祀的需要,从事巫这种职业的人便多了起来;赋税轻易就征够了,收税的税吏就没有多少作威作福的机会了。读圣经,常感觉老百姓最恨也最看不起的人就是税吏。陆游此诗,也隐隐让人有这种感觉。
9,诗可以怨。写诗,是可以发牢骚的。陆游旷达,诗中很少吐槽抱怨之语。但也并不是没有。赋闲居家时也曾抱怨村酒如水薄之类,但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这两句:“僧庸几市井,医傲过公侯。”——说是牢骚,却像讽刺,读后让人哈哈大笑。看来彼时的和尚,也很难做到内心清净;至于乡下小地方略懂医术的人,其傲慢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人性如此,其何奈哉。
10,陆游晚年,诗风趋于平淡,于日常琐事无所不写,咏酒,咏饭,咏圃,咏书。。。性既随和,凡发自内心,即不避前后龃龉。故既有爱书之语,也有“贬书”“反智”之语,如:“半年不读书,顾影疑非我。乃知百年中,如此过亦可。书能作汝祟,识字果非福。明年倘未死,乐哉驾黄犊。”
11,诗与远方,并非小青年的时尚。陆游晚年,也醉心于诗与远方。有诗曰:世味渐阑如嚼蜡,惟诗直恐死方休。四时风月元无尽,万里江山更拟游。
12,赋闲出行,见路边群儿游戏,以瓦片砌宝塔,以蚬壳为油灯,一时间郑重其事,兴致高昂,突然又一哄而散。。。不由得想起朝中身居高位的大人,做事也与此相似。惟与小孩子游戏相比,前者无益无伤,后者血喋尸僵。不由感慨,写了这首《群儿》诗:
野行遇群儿,呼笑运甓忙,
共为小浮图,嶙峋当道旁,
蚬壳以注灯,碗足以焚香,
须臾一哄散,无益亦何伤。
古来富贵人,峨冠登庙堂,
谋谟一悖谬,县宇失太康,
坐令安业民,血喋而尸僵,
传呼一朝宠,遗患日月长。
均为儿戏尔,祸机孰深藏?
我作群儿诗,持用砭世肓。
13,都知道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家祭无忘告乃翁。”却未必知道他另一首示子诗:“我钻故纸似痴蝇,汝复孳孳不少惩。父子更兼师友分,夜深常共短檠灯。”——父子之间,亦师亦友;灯下夜读,宛如今日大学同寝室之室友;真知面前,人人平等,哪来什么父尊子卑?——每天读点陆游,真是一件开心的事啊。
14,中年入蜀,老年蛰居江阴。虽甘于淡泊,回首往事,有时也怀念昔日的繁华。有诗曰:忆从南郑入成都,气俗豪华海内无。故苑燕开车载酒,名姬舞罢斗量珠。浣花江路青螭舫,槎柳毬场白雪驹。回首壮游真昨梦,一竿风月老南湖。
15,有数椽常似客,仅存一肉未成僧。”——读陆游,常有共鸣,常有喜感。他这两句诗,说自己虽也有一点房产,但不过是身外之物,不足以消除自己心中偶居人间的过客之感;早已经庄佛的他,与出家和尚相比,不过也就是还要吃一点点肉而已。今天中午吃肉的时候,想起这两句,差点笑喷。
读了两天白居易、刘禹锡,又还是回到陆游,感觉更适合自己心境。下面这首诗,最有共鸣的是“虽叹吾何适,犹尊昔所闻”这两句。人这一辈子,往往有一些关键性的岁月,那段时间接受的价值、形成的理念注定终生难改。虽然这些价值和理念并不仅仅从书中获得,而毋宁说更多与特定的时代,以及该特定时段个人之生存境遇、生存状态有关,但使之清晰呈现于意识却常常离不开读书。
16,陆游《寒夜读书》:老去无他嗜,书中有独欣。月窗鸡喔喔,霜野犬狺狺。虽叹吾何适,犹尊昔所闻。从今倘未死,一日亦当勤。
——读此诗,最有共鸣的是“虽叹吾何适,犹尊昔所闻”这两句。人这一辈子,往往有一些关键性的岁月,那段时间接受的价值、形成的理念注定终生难改。虽然这些价值和理念并不仅仅从书中获得,而毋宁说更多与特定的时代,以及该特定时段个人之生存境遇、生存状态有关,但使之清晰呈现于意识却常常离不开读书。
17,陆游给爱人,给友人,给自己都写过诗,也给他的鸡写过诗:
《赠鸡》曰:
青铜三百买乌鸡,辟地墙东为择栖。
更聘一雌全物性,莫辞风雨五更啼。
18,陆游《自嘲》诗说自己“不逢方谢事,垂老旋希仙。”——对自己的解剖可谓毫不留情,有陶渊明“觉今是而昨非”的醒觉。陶渊明醒觉得早,故庆幸自己“实迷途其未远”;陆游则感慨自己醒觉得晚,已经老了,才旋打主意。这个“旋”,有事到眼前,才临时做此抉择的意思。他并不隐瞒自己本来还是很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参看“当年万里觅封侯”),只是因为“不逢”,时运不济,才退而求隐,羡慕起神仙一般的清闲无为。有趣的是,《剑南诗稿》卷四十九开篇两首,一首是这首《自嘲》,紧接着第二首则是《解嘲》。《解嘲》中有两句是“行藏无愧怍,梦觉两逍遥。”则又对自己的前半生和后半生都坦然接受,可以说消解了前一首中的自我调侃,重又回到其旷达洒脱之放翁本色。
兹录此二首如下:
僻学论交少,贫居卜地偏。不逢方谢事,垂老旋希仙。兀兀醒如醉,昏昏昼亦眠。却惭农与圃,一饱饯余年。(《自嘲》)
一壑栖迟久,多生习气消。行藏无愧怍,梦觉两逍遥。倩鹤传山信,疏泉洗药苗。晚来幽兴极,乘月过溪桥。(《解嘲》)
19,陆游写诗坦率。出仕做官,不说是为人民服务,不说是为了苍生百姓,直说是因为不做官就穷。尽管如此,仍有自己底线,不为苟求富贵而有辱家风。其《示子孙》诗曰:“为贫出仕退为农,二百年来世世同。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
20,陆游在一首诗中写到,客人来访,相对而坐,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醒来后,客人已经离去。
21,陆游说,书还是要读。但不是为做官,而是为吃饭。我妈妈当年就喜欢听我读书的声音。到如今我早已不向往成就什么事业,但只要拿起书来,眼前还是一亮。。。(见陆游《读书》诗:“先亲爱我读书声,追慕慈颜涕每倾。万事到前心尽懒,一编相向眼偏明。致君正使违初志,为己犹当毕此生。更祝吾儿思早退,雨蓑烟笠事春耕。”)
22,喝酒的人,各有由头。陆游有首诗,说他喝酒是为“治老”,治良医神医都治不了的那种病。其诗曰:“医从和扁来,未著却老方。吾晚乃得之,莫如麴櫱良。一杯脸生春,况复累十觞。坐令桃花红,换尽霜叶黄。。。”——昨天小年,有昔日学生请我吃饭。3家,8人,15样菜,1瓶茅台。席散时,酒喝尽,菜打包,一定要我带走,知我每天做饭不易。又见我脸如霜叶,另送两瓶衡昌烧坊、一盒茶叶、一坛五谷杂粮。
23,陆游晚年,诗中颇多写饭的句子。有时甚至一句中,既写了饭,也写了睡。例如这首中最后一句:“淹速从来但信缘,襟怀无日不超然。唤船渡口因闲立,待饭僧床得暂眠。”
24,苏东坡说王维诗中有画,当然是对的。不过也要看到,真正优秀的诗人,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诗中有饭。无论杜甫,还是陆游,诗中都经常有饭。强调这一点是要说明,诗,并不是一种与饭远离,与饭对立的东西。
25,古有商鞅弱民、贫民之说,也有《尚书》养民之说。《尚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陆游诗中也有“政本在养民”之说。《书叹》:“齐民困衣食,如疲马思秣。我欲达其情,疏远畏强聒。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政本在养民,此论岂迂阔。我今虽退休,尝缀廷议末。。。”
26,陆游有《食粥》诗一首,诗前自序:“张文潜有食粥说,谓食粥可以延年。予窃爱之。”后面接着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此说颇令人怀疑。陆游其实是喜欢吃肉的,曾有诗曰:”民穷丰岁或无食,此事昔闻今见之。吾侪饭饱更念肉,不待人嘲应自知。“
他怀念自己早年入蜀,所写之诗,也常与美酒美食有关。古人并不都相信食粥长寿。孟子说:“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张文潜食粥可以长寿的说法,张文宏医生肯定不会认可。
27,陆游有一首诗,叫《明日复理梦中意作》,我很喜欢,兹录如下:白尽髭须两颊红,颓然自以放名翁。客从谢事归时散,诗到无人爱处工。高挂蒲帆上黄鹤,独吹铜笛过垂虹。闲人浪迹由来事,那计猿惊蕙帐空。
——有人说陆游诗写得太随意,好诗佳句不多,陆游自己并不这样看。“诗到无人爱处工”,意思是,你们都不喜欢,恰恰说明是好诗。
这有点与读者为敌的意思。但陆游又说,以上这层意思,是梦中出现的。梦中的呓语,当然当不得真的。(何况,这层意思,当年韩愈也表达过的。他说的是文,我不过用它来说诗而已。)而且,我在前一句已经说了:自从不再做官而僻居乡村,就没有什么来访的客人了,诗写得再好,又有谁来说好呢?
——评:白尽髭须两颊红,颓然自以放名翁。”有点鹤发童颜的意思,也有点倚老卖老的意思。“放名翁”,比名放翁好得太多,不仅平仄上如此,造句上更是如此。我喜欢陆游的诗,我认为他的诗看似平易,其实颇耐赏玩,尤其律诗中讲求对仗的两联。
28,《剑南诗稿》卷四十二,有几首紧挨在一起的诗。连起来读,颇为有趣,不难想象陆游当时的心境。他先是在一首《新晴野步》中说:“迨酒贱时须痛饮,得人扶处尽闲行。”给人感觉颇有些怡然自得。接下来却在一首《湖上作》中说:“路似掌平身自倦,酒如土贱箧常悭。”这就有点露怯,有点掉链子了。接下来又在一首《夜行过一大姓家,值其乐饮,戏作》中说:“村豪聚饮自相欢,灯火歌呼闹夜阑。醉饱要胜饥欲死,看渠也复面团团。”——这就有点一边自嘲,一边踏谑那大吃大喝的村豪了。
29,有些人可能不知道,陆游晚年,日子过得并不怎么好。遇到酒价下跌的时候,卡上却又没钱了。他喜欢亲自烹调,家里却又没几样菜蔬供他施展手艺。所以在上面三首之后,紧接着他又叹息:食案何萧然,春荠花若雪。从今日老硬,何以供采撷。山翁垂八十,忍贫心似铁。哪须万钱筋,养此三寸舌。。。
30,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似更善于类比而不善于分析,不仅认为能齐家者就能治国,而且相信能医病者就能医天下。甚至我一向喜欢的陆游,在这个问题上也不例外。他在《小疾偶书》中说:“书生本愿致时康,自怪秋来疾在床。胸次豈无医国策,囊中幸有活人方。。。”就是把医病和治国相提并论。其实,在今天的人眼中,医病和治国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但陆游这首诗中提到的“元气”,作为健康之根本,确实不仅对一个人很重要,对一个国家也很重要。文革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恢复和培植元气。而这之前的折腾和斗争,则是在自伤元气。
31,陆游有首《遁迹》诗:”遁迹荒村惯忍贫,秋毫不使丧其真。家居亦以古为鉴,事过始知天胜人。临食致思方下箸,读书有得每书绅。放翁耄矣当知幸,布褐藜羹毕此身。”
诗虽浅白易懂,仍须深深体味。最喜欢中间两联。“古为鉴”的“鉴”,是“镜”的意思,与“天胜人”的“人”对仗,对得很好。古人没有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些现代说法,但他们的对仗,基本都符合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临食致思方下箸”,给现代人的感觉,有点像西方基督徒,但不是感谢我主赐我饮食,而是庆幸布衣蔬食,既保我真,也保我身。——“读书有得每书绅”这句,重点是“书绅”,即把重要的话记下来写在绅带上。这是古人的一个套话,或叫习语。绅带,是读书做官者束在腰间的,陆游遁迹荒村,应该不再束绅,但仍可以这样说,这是他的习惯。我的习惯,则是读书(包括读诗,包括刷微博)只要有得,则把它记在微博上,或转发出来。既可以回头重温,也可以与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