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漫长的告别
(2012-12-09 08:28: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Alltag |
从昨天开始,每天晚上或下午都有安排,也许一直到周四。然后是为其两周的圣诞节告别。其实,我好想进入人生下一阶段。
今天去舒曼夫妇家。舒曼先生累了,开始打瞌睡,于是我准备走了。舒曼先生照例要说许多感谢,说相遇的美好,虽然因为疲惫,还有身体的变化,说的有些虚浮。但这次真的是告别了,尽管我告别的心境一点也不强烈。门口的大巴一个小时之后才 有,舒曼太太坚持要陪我走去市中心的电车站。因为出门前耽搁了一会儿只剩十分钟了,两站路的路程。80岁的老太太拄着两支登山杖,和我一起狂奔在德国中部 的山城一个积雪的夜晚,偶尔遇到的行人——从party归来的年轻人们——大约都觉得很奇怪。我几次问她要不要慢一点不赶那辆车,或者我自己一个人跑几步 过去算了,老人家都拒绝,继续向前飞奔。最后在差半分种的时间我们赶上停在前面的电车。我一脚踩在车厢上和老太太告别。
舒曼太太说,太好 了,终于赶上了,无比喜悦的表情。停下来的时候气喘吁吁的,眼角下流着泪。我刚刚遇到舒曼夫妇的时候,常常见到舒曼太太这样高兴地和我拥抱,并且这样流泪,我常常无法分辨,这是一种因为年迈,自己也意识不到的生理变化,还是一种心情的体现,因为她从不掩饰也不会擦干。后来熟悉了发现,应该舒曼太太特有的因为上了年纪而无需去掩饰的自然流露,而她本身是一个大条、不爱修饰,生活积极,有着来自乡间的野性的自由乐天派。
她同我一起赶上车那种 高兴的心情,好像完成了一个巨大的任务,或者是由此她的人生更上一层楼,好像是完成了某种夙愿,于是离某种希望更进一步一样。而她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也因为我而喜悦。哪怕她现在还不知道她大脑里的瘤子用这个很贵的新疗法治疗是否有效,她也会为我生命中会继续发生的那些新的变化而感到高兴,愿意听我提到它 们。相比之下舒曼先生则仿佛陷入到一个由恐惧和绝望编制的长长的窄巷中。当然这不是他的错,毕竟在人生中在最后阶段面对死亡,每个人只有一次。
车 门是自动的,开了一会就关上了,把舒曼太太关在门外。我只好按开,又说了一些话。后来过了一分钟,车门又一次关上了,我想司机要开车了,就没再打开车门。 舒曼太太就站在门外等着车开走,就像是她每一次送我离开大巴车站一样。电车却没有立刻开走,我们于是隔着车门的茶色玻璃看着对方,她两手拄着登山杖,还在 喘着,我于是做手势要她深呼吸,回去的时候慢一点,她看懂了。
而我的情绪起伏并没有她那么强烈。因为很多复杂的心情,许多要处理的是,不确定的未来,还有好多好多场告别。我想舒曼太太把我看成她的孩子了,因为他们两个人坚强的独立生活,孩子都不在身边,甚至圣诞节也不一起过。德国许多老人 都这样。而舒曼先生和我在一起他感到自己的年轻。
他们陪我度过一段很艰难的时期。曾经每两个周日去他们的家里喝下午茶带给我很多幸福,会 有被光照在身上的感觉。还有和他们在一起每一次新奇的经历,下午茶和亚洲爱好者的收藏,舒曼夫妇的小屋,女伯爵的花园,周日礼拜和死者祭典日的墓地之行,音乐会,舒曼太太的生日聚会。后来我认识了彦司,医院的同事们,彦司的家人,并和我在医院的辅导者卡特琳成为朋友。尽管是不情愿的,舒曼夫妇在我内心的位置逐渐没有那么重要了。我珍视他们的所在,但我却不自觉地向前看了。
舒曼太太的生日聚会他们过的并不开心。虽然有音乐,有跳舞,有丰盛的下午茶,晚餐和早餐,还有美丽的风景。但他们两个突然间觉得自己并不是这个活动的主角,这与他们举办这次活动所花费的力气是不成正比的。舒曼先生那天一直感觉胸口不好,后来跑上楼去早睡了,舒曼太太尽管很开心,却仍然感觉,自己成为了介绍大家认识的所在。尽管我认为,一个80岁的老人能够做这些,并且在这个年纪才感受到这些,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他们从那以后就开始老了。从舒曼太太脑瘤被发现到舒曼先生的突然昏厥及各种检查。他们把车送给了儿子,不能爬山,也不能再去小屋,周日只有舒曼太太一个人去礼拜。
衰老和死亡不分贵贱。——谢天谢地。人是煞那间诞生于这个世界的,带着纯粹近乎于透明的生命力,最终以缓慢的方式熄灭。无论你在周围人所处的位置如何,最终都必须孤立的面对病痛和死亡。
我很希望在和舒曼太太隔着玻璃的时候能和她感受到相应的心情,可我只是被某种钝钝的感觉吸附住,呆在门口不肯离开。我的内心还充满了各种事情,不那么纯粹。 我总是经历了一件事,不是不在状态,就是情绪过后立刻忘记,然后立刻又处理下一件事。或者不得不为手头的事情消灭某种情绪,强迫它导入潜意识。尽管很多人 把它美其名曰控制情绪,但我真不喜欢这种状态。我觉得我写下的东西不及事件本身的十分之一。
我最希望的状态是,我可以身心一致地去感受我经历我身边的一切,而不是因为发生的事太多,见到的人太多,每天仿佛走马观花一样的经历,没有时间去消化它们带给自己内心的感受。为此我想要回到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日常生活变量比较小的生活,这样我才有能量去消化我身边的每个人,每个事。也许我没有去过许多国家,也没有过很多惊世骇俗的经历,可我仍然觉 得我的经历够了,不会再因为为了增加经历而去经历,就像我当初走出稳定的生活一样,因为我当时对这世界的理解非常贫乏,我现在要回到稳定的世界当中,不管 用什么方法,尽快地。过一种,尽可能不需要太多内心痛苦和煎熬的生活,这样我才能把自己的感受打开,去认真地对待生命中的每件事,每个人。
此外,我仍然觉得一个人或者一个生命是很神奇的所在,我会忘了一个人的名字,一个词语的用法,一个知识点,一种菜的做法,可是当有人提到一个人,哪怕是那些我在精神病院里那些小孩们,他们的样子就会呈现出来,好像他们一直活在那里似的。
今天去舒曼夫妇家。舒曼先生累了,开始打瞌睡,于是我准备走了。舒曼先生照例要说许多感谢,说相遇的美好,虽然因为疲惫,还有身体的变化,说的有些虚浮。但这次真的是告别了,尽管我告别的心境一点也不强烈。门口的大巴一个小时之后才 有,舒曼太太坚持要陪我走去市中心的电车站。因为出门前耽搁了一会儿只剩十分钟了,两站路的路程。80岁的老太太拄着两支登山杖,和我一起狂奔在德国中部 的山城一个积雪的夜晚,偶尔遇到的行人——从party归来的年轻人们——大约都觉得很奇怪。我几次问她要不要慢一点不赶那辆车,或者我自己一个人跑几步 过去算了,老人家都拒绝,继续向前飞奔。最后在差半分种的时间我们赶上停在前面的电车。我一脚踩在车厢上和老太太告别。
舒曼太太说,太好 了,终于赶上了,无比喜悦的表情。停下来的时候气喘吁吁的,眼角下流着泪。我刚刚遇到舒曼夫妇的时候,常常见到舒曼太太这样高兴地和我拥抱,并且这样流泪,我常常无法分辨,这是一种因为年迈,自己也意识不到的生理变化,还是一种心情的体现,因为她从不掩饰也不会擦干。后来熟悉了发现,应该舒曼太太特有的因为上了年纪而无需去掩饰的自然流露,而她本身是一个大条、不爱修饰,生活积极,有着来自乡间的野性的自由乐天派。
她同我一起赶上车那种 高兴的心情,好像完成了一个巨大的任务,或者是由此她的人生更上一层楼,好像是完成了某种夙愿,于是离某种希望更进一步一样。而她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也因为我而喜悦。哪怕她现在还不知道她大脑里的瘤子用这个很贵的新疗法治疗是否有效,她也会为我生命中会继续发生的那些新的变化而感到高兴,愿意听我提到它 们。相比之下舒曼先生则仿佛陷入到一个由恐惧和绝望编制的长长的窄巷中。当然这不是他的错,毕竟在人生中在最后阶段面对死亡,每个人只有一次。
车 门是自动的,开了一会就关上了,把舒曼太太关在门外。我只好按开,又说了一些话。后来过了一分钟,车门又一次关上了,我想司机要开车了,就没再打开车门。 舒曼太太就站在门外等着车开走,就像是她每一次送我离开大巴车站一样。电车却没有立刻开走,我们于是隔着车门的茶色玻璃看着对方,她两手拄着登山杖,还在 喘着,我于是做手势要她深呼吸,回去的时候慢一点,她看懂了。
而我的情绪起伏并没有她那么强烈。因为很多复杂的心情,许多要处理的是,不确定的未来,还有好多好多场告别。我想舒曼太太把我看成她的孩子了,因为他们两个人坚强的独立生活,孩子都不在身边,甚至圣诞节也不一起过。德国许多老人 都这样。而舒曼先生和我在一起他感到自己的年轻。
他们陪我度过一段很艰难的时期。曾经每两个周日去他们的家里喝下午茶带给我很多幸福,会 有被光照在身上的感觉。还有和他们在一起每一次新奇的经历,下午茶和亚洲爱好者的收藏,舒曼夫妇的小屋,女伯爵的花园,周日礼拜和死者祭典日的墓地之行,音乐会,舒曼太太的生日聚会。后来我认识了彦司,医院的同事们,彦司的家人,并和我在医院的辅导者卡特琳成为朋友。尽管是不情愿的,舒曼夫妇在我内心的位置逐渐没有那么重要了。我珍视他们的所在,但我却不自觉地向前看了。
舒曼太太的生日聚会他们过的并不开心。虽然有音乐,有跳舞,有丰盛的下午茶,晚餐和早餐,还有美丽的风景。但他们两个突然间觉得自己并不是这个活动的主角,这与他们举办这次活动所花费的力气是不成正比的。舒曼先生那天一直感觉胸口不好,后来跑上楼去早睡了,舒曼太太尽管很开心,却仍然感觉,自己成为了介绍大家认识的所在。尽管我认为,一个80岁的老人能够做这些,并且在这个年纪才感受到这些,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他们从那以后就开始老了。从舒曼太太脑瘤被发现到舒曼先生的突然昏厥及各种检查。他们把车送给了儿子,不能爬山,也不能再去小屋,周日只有舒曼太太一个人去礼拜。
衰老和死亡不分贵贱。——谢天谢地。人是煞那间诞生于这个世界的,带着纯粹近乎于透明的生命力,最终以缓慢的方式熄灭。无论你在周围人所处的位置如何,最终都必须孤立的面对病痛和死亡。
我很希望在和舒曼太太隔着玻璃的时候能和她感受到相应的心情,可我只是被某种钝钝的感觉吸附住,呆在门口不肯离开。我的内心还充满了各种事情,不那么纯粹。 我总是经历了一件事,不是不在状态,就是情绪过后立刻忘记,然后立刻又处理下一件事。或者不得不为手头的事情消灭某种情绪,强迫它导入潜意识。尽管很多人 把它美其名曰控制情绪,但我真不喜欢这种状态。我觉得我写下的东西不及事件本身的十分之一。
我最希望的状态是,我可以身心一致地去感受我经历我身边的一切,而不是因为发生的事太多,见到的人太多,每天仿佛走马观花一样的经历,没有时间去消化它们带给自己内心的感受。为此我想要回到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日常生活变量比较小的生活,这样我才有能量去消化我身边的每个人,每个事。也许我没有去过许多国家,也没有过很多惊世骇俗的经历,可我仍然觉 得我的经历够了,不会再因为为了增加经历而去经历,就像我当初走出稳定的生活一样,因为我当时对这世界的理解非常贫乏,我现在要回到稳定的世界当中,不管 用什么方法,尽快地。过一种,尽可能不需要太多内心痛苦和煎熬的生活,这样我才能把自己的感受打开,去认真地对待生命中的每件事,每个人。
此外,我仍然觉得一个人或者一个生命是很神奇的所在,我会忘了一个人的名字,一个词语的用法,一个知识点,一种菜的做法,可是当有人提到一个人,哪怕是那些我在精神病院里那些小孩们,他们的样子就会呈现出来,好像他们一直活在那里似的。
前一篇:zz红死魔的面具 作者:爱伦·坡
后一篇:北京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