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erfectear
perfectear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59
  • 关注人气: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如何克服身份的焦虑? (某读书会文字实录)

(2012-09-26 06:16:01)
标签:

杂谈

分类: Bibliothek
爱思想的青年读书会第二次活动

2012-09-12 22:46:41 来自: 狗剩儿他爹(一切不能毁灭我的,只会令我坚强)


如何克服身份的焦虑?——读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主讲人:罗贲

阿兰·德波顿是剑桥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他自称大学时代只有两样追求:爱情和创作。前者很不成功,这大概促成了后者的成功,于是他相信失恋与文学是 并行的。对学校的课程他一点也不感兴趣,好在学业比较宽松,他有足够的时间随心所欲地博览群书,自学成才。整个大学期间他主要依靠大学图书馆和附近一家书 店,在那里他父母给他开了一个账户,随他自由买书,后来他买书之多令他父母后悔当初的慷慨。迄今为止他写了10部书,最开始的三部为小说,而其余就为一种 混合文体,我们姑且称之为随笔吧。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序言一开始这样说。
 “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到了中国:那就是身份的焦虑。”  
   什么是身份的焦虑呢?
  
   “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取尊严和尊重。“

这种焦虑几乎无人能够避免。因为引用1 p6

  
  于是德波顿开方子,实际上2000年的“哲学的慰籍”可算作解除焦虑的第一道药方,在那本书里,德波顿对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认为有 缺陷、心碎、困顿等几方面“焦虑”分别用苏格拉底、伊比鸠鲁、叔本华、蒙田和尼采等六位不同的哲学家的思想来作“慰籍”。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仅仅从哲学方面的思考来慰籍显然是不够的,于是2005年,他出版了此书。所以我们可以说,“哲学的慰籍”像是这本书的一个前 传。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简单,分为两个部分,焦虑的起因和解决方法

ppt1:一开始,德波顿阐释了人们产生身份的焦虑最根本的原因——对“爱”的追求和渴慕。确实是这样。他理解的家庭、两性和社会上三种爱,都有 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一种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尊重,以及对其存在的关注。进一步解释就是,获得他人的爱就是让我们感到自己被关注——注意到我们的出现,记 住我们的名字,倾听我们的意见,宽宥我们的过失,照顾我们的需求。身份卑微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不如意,而较之更为难受的是意识到自己低下的身份伤及 自尊而感到羞辱。只要不觉得羞辱,人完全可以长期生活艰苦而毫无怨言,比如探险家和僧人,因为他们是受人尊敬的。
   德波顿说:“每一个成年人的生活可以包含着两个关于爱的故事”,第一个是追求性爱的故事,这个总所周知。

ppt2 “爱”的缺乏何以至我们如此失落绝望。这可能是由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天生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们对我的评价,我 们自身的感觉和自我认同受制于他人的首肯。 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
  
  明白了我们产生焦虑的根源之后,接下来德波顿就接着说明了我们具体是怎样产生这些焦虑的,也就是“势利倾向”。他认为我们在未成年的时候,受 到的是充分的、无条件的爱,无论我们如何怎样,都会毫无差别地获得爱,我们什么都不用做,却是世界的中心。但是一旦我们成年了,这种爱的来源就没有了,因 为我们身处于一个巨大的势利人组成的世界,而整个世界都被这些人搞得焦虑不已。势利者最明显的特征其实并非是简单的社会歧视,而是在社会地位和人的价值之 间完全画上等号。这种焦虑不分你我,无论你是被奉承的还是去奉承的都逃脱不了。首先,被奉承者,内心之中会有一种恐惧,因为他总是觉得自己现在所获得的爱 只是简单地来源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总觉得身份之外的自我是如此的渺小,以至于当他们有朝一日身份变化,现在的一切都会失去。而对于势利者本身,作者则是 带有浓厚的理解和悲情的色彩去描述:深藏在其内心的害怕才是势利产生的唯一根源,傲慢的背后藏着的无非就是恐惧:由于总是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因此才要想法 设法让别人觉得他不如自己。更加可悲的是,势利会代代相承外,年轻一代开始也许会对势利反感,但是他们很快为了博得那些轻看他们的上层阶级的好感,因而变 得势利起来。所以杰出阶层的势利观念足以影响整个社会,使所有人为了赢取别人的爱和认可而开始热衷于那些他们原本毫无兴趣的追求。
  
  如果说人群的势利是从外部来分析产生焦虑的原因,而这德波顿就把“过度期望”和“精英崇拜”作为我们导致焦虑的两个重大内部原因。我们先看什 么是过度期望”。它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身份的不恰当的期待。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很多人的幸福是来源于比较的,而且是和我们自认为应该是同一水平的人的比 较。作者用大量的例子说明,从古代到中世纪,一代又一代的人把森严的等级制度示视为天经地义,他们认为对生活报以很低的期待不仅正常,而且明智。然后到了 17世纪中期,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深信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深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开始流行起来。引文3 p46。民主的思想拆去了束缚人们梦想的樊篱,让人人都能梦想着去完成一些伟大的事情,再加上成功书籍的鼓吹,就更加使人们的信心满满,但是要知道,世界 上真正伟大的事情就那么几件,真正能有所作为的只是那么一小部分人。是的,现代社会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我们的收入,至少使我们看起来更为富有。实际上,现代 社会给人们真实的感受却是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贫穷。现代社会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期望,在我们想要得到和能够得到的东西之间、在我们实际地位和我们理想的地位 之间造成了永远无法填补的鸿沟。
  
  那么“精英崇拜”这第二个重大内部原因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呢?。在很大程度上,贫困对自尊的影响取决于周围的人对贫穷的理解和看法。作者用了作 为对比的两组“三个故事”,用来说明社会价值和看法的变化。传统社会中有三个观念:其一,穷人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该享有尊重;其二,世间的地位并不 代表任何道德意义;其三,从任何层面上看,富人都不值得尊重。
  而从18世纪中叶开始,另外三个故事开始成型:第一,富人而不是穷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富人才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给了穷人们工作和生存的机会;第 二,地位同德行相关:富人不仅富有,而且就是比别人优秀。第三,穷人使有罪的、堕落的,他们穷是因为他们蠢。所以引文4 p86
  
  这样社会地位真的是绝对稳固的吗?当然不是,由于经济体系的性质,获取社会身份的奋斗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不确定性。所以这造成了我 们新的焦虑:我们所获得的身份将很可能失去。所以作者分别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对身份制约的五种无法预测的因素,它们分别是:受变幻无常的才能的制约;受运气 的制约;受雇主的制约;受雇主盈利原则的制约;受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种令人不安的困惑呢?其实作者在一开始就指出了,这可能是由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天生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们对我的评价,我们自身的感觉和自我认同受制于他人的首肯。 而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我们常常凭借本能的相信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切,就是全部的现实。我们不自觉地就接受了这个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给予我们的想像的空间,而少 数人经过阅读和思考,是的,我们的生活是有另外一种可能。下面所谈论到的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希米亚的目的并非废除身份等级,他们只是尝试创立一 些新的身份等级,而这些等级建立在那些为大众所忽略或批判的价值标准的基础之上。只要转换你的视角,世界就立即变得不一样,我们不但不会因为地位和身份而 焦虑,而且我们的生命开始变得丰盈起来。那么我们如何开始呢,德波顿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指南。

后续请看: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272518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