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家庭-社会学视角

(2008-04-29 20:28:24)
标签:

文化

社会学

generation

核式家庭

分类: fachliches

重上社会学课,又把脑子里散乱的思维理清楚一切,很多东西又回忆起来了,兴奋,所以讲讲。感谢这剩下的4个学分,我爱社会学。为了及时快速地把所学的记下来(其实只有2个小时的内容),可能有些琐碎。我就不整理了,有不懂的问。

 

我上的这个课是家庭研究的案例重构。社会学对于家庭的视角是把个体作为最小单位来看待——心理学也有与其相关的分支,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也属于这个类型,系统心理学也是比较偏社会学理论的——它不偏重个体,而是看一个人在家庭中的位置,家族历史和童年经历在他身上的作用如何,又如何作用到他的子女之上。有点像从上向下俯瞰的棋盘,又有点像领兵打仗,会注意队列和阵型,有整体的感觉。但是和下棋与打仗不同的是,把家族当成整体看,它的意义是微乎其微的,重要的还是这整个家族,上一代的婚姻和上上代的背景对个人选择的影响。举例说,家族谱系研究会问这样的问题,当事人的父亲的母亲,是一个出身于工人家庭的家庭主妇,而他祖父的信息是遗失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祖父信息的遗失意味着当事人和祖父一支走的远些,也说明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祖父是一个不怎么重要的人。还会提这个问题,他的家庭背景是这样的,你们觉得他会和什么样的人结婚?生几个小孩。一般来说,因为社会变动多从上层开始,而社会底层仍保留着相当的家庭传统,所以具有相似背景的工人家庭比较可能生很多的小孩,在不同生活背景下,卖肉的孩子和牙医的女儿结婚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让人感到愉快的是,心理学里一个简单的命题需要无数研究反复验证,在社会学中,只要由某一理论家非常清楚明白的阐述过,就可以直接应用和讨论了。家庭研究一般采用个案式的定性研究,比如,找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对这个题目提问,他的家庭构成是什么样的,其中究竟是哪一种因素对他的这种症状起作用?比如他在兄弟姐妹关系中的相对位置,他和父母的关系,或者他的家庭作为他成长的环境,传承了某种东西对他造成影响。这里注重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客观数据,比如说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谁和谁结婚,谁什么时候出生,谁因为什么住在精神病院里,而不会探讨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另,我所说的这种传承并不是抽象的,并不是某种精神,而是某种家族特定的行为方式,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酒精依赖者的家庭,以及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不同的家族氛围所能给人带来的不同的压力。

 

我觉得有时间有精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分析一下红楼梦的家谱,估计会很有意思。

 

另外将一下社会学概念里的家庭。这是社会学最最基本的概念。要说两个,一个是作为社会化的最小单位,一个是“代”的意义(Generation)。

 

关于家庭作为社会化的最小单位。来自于社会学家Oevermann的论文。

核式家庭的最小单位是三人组合Triade,母亲,父亲,孩子。在这个三人组合里,每两个人的关系都是不可被代替的,又是相互排斥的。比如父母之间是亲密的夫妻关系,因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乱伦禁忌,有一些话题就是对孩子封闭的(关于乱伦禁忌请参看其他社会学或者人类学的书,乱伦禁忌是历史上认为约定的结果),进一步说,父母之间的伴侣关系是建立在性关系(erotic relationship)的基础上,他们有特殊的话题和谈话方式,这与孩子是不同的,而且他们在进行对话的时候,孩子是排除在外的;——这里排除的意思并不单单指,回避孩子的二人对话。这里是指,当父母谈话的时候孩子插不上话,父母如果和孩子想说话,就会跳出来采用另外一种口气,是所谓排除的意思(ausgeschlossen)。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有特殊的话题,比如孩子在婴儿时期,母亲学小孩说话的腔调和它讲话,就可能和父亲这么讲话。这就是所谓,每一种关系之间,是不可互换的也是相互排斥的。

 

可以画这么一个四格图清晰的表示:

--------------------

父亲 |  母亲|

---------------------

儿子  | 女儿 |

-------------------

 

画这个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德语里(英文也是)是习惯性地先说母亲再说父亲,先说女儿再说儿子。中文里反过来,先说父亲再说母亲,先说儿子再说女儿,关于这个大可做一些语言学加上社会人类学的考证,我就不展开了。

 

这个四格图里面有两个维度(两个轴),从左到右是性别的轴,从上到下是“代”的轴,每个轴里面的四个相对位置两两之间的关系都不同,比如说父亲和女儿的关系,即体现了性别差异,也有“代”不同这样自上到下的亲子关系,儿子和女儿之间是同代的兄弟姐妹关系,以此类推。用这个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四种关系的不同。

 

而且,这种关系的特殊性在于非常紧密,是长期的,没有时间限制的,也没有任何条件的。与之不同的是工作关系,有三年的合同,而且有薪金以及工作要求作为条件。家庭关系成员之间也存在着特殊的感情纽带。这又构成夫妻关系(伴侣关系partnership,Paarbeziehung)以及亲子关系的五种结构属性:情感稳定性,性的稳定性(夫妻关系在性方面是排他的,亲子关系中有乱伦禁忌法则),个体的不可交换性(兄弟姐妹出生顺序各不同,是不可互换的),共同人生道路的稳定性(特指无时间限制,即使孩子离开原生家庭仍与父母保持着既定的联系),以及无条件的社会关系。因为这样特殊的纠缠紧密地在一起,并且一生地无条件地在一起,所以每个家庭中的个体都被当作一个整体看待,他被看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社会角色,比如像售货员和顾客这样纯粹的关系。

 

由此可以联想,为什么个体进入社会会产生问题,因为一个人在家庭中是被看作一个唯一的个体,任何话题都是可以讨论的(无论娱乐性的还是严肃的或者是私密的),但在与家庭之外的其他成员接触的过程中,被使用到的只是你知觉到的那部分角色。学校是一次浅的进入社会的过程,因为老师和学生是有角色的,强调的是共同属性和行为规范,并不强调个体性和特殊性。可以说,学校只是塑造个体的过程,对于人的要求和束缚少些,工作以及脱离家庭则是一次长途跋涉的远征。有一些个体,由于早期成长的过于成熟,和同代人很难形成畅通无阻的纽带(关于同代人之间的联系稍后再说),在牺牲部分个体性成全社会角色的完成产生了困难,广义地说,那些走入艺术领域的人和永远锁在学校里进行研究的人,都属于这一类。

 

另外,捎带提一句,这种社会角色也包含性别角色,以这种视角看来,暴食症和厌食症患者(百分之90是女性)正好是形成性别角色过程中的牺牲品,暴食症患者已经开始接触外界,已经进入社会化过程,却没有在这个变化中找到平衡,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这里指她们一般对自己身体的评价较负面,而且自己外貌的改变严重左右着自信那方面,另,研究显示80%的暴食症患者第一次发病都是在进入一段感情关系以后,或者有这样那样的感情危机,独居增加了暴食症的可能)。而厌食症患者拒绝长大,缔造自己的宗教自己的生存法则,生存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外界保持着遥远的距离。因为现代社会(社会分工男女平等的工业化社会)女性与传统不同的特殊属性造成的不平衡,暴食症和厌食症的人越来越多了(今天所谓的暴食症在100年前并不存在,而那时候的饮食障碍也没有今天这么严重的性别偏向,详见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小哈贝马斯的著述)。关于这个话题,是一个超级庞大的话题,也是我近一段时间关心的话题,我现在还没有力气把它完整地讲出来。

 

言归正传,家庭关系就是以情感纽带和排他性缔结在一起的特殊结构,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关系,每一个人随时随刻都可能从这一种关系跳出来进入到下一种关系当中,比如我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是母亲,在和孩子的父亲说话的时候是妻子。

 

家庭同时是这几种关系的总和,又是人生活的环境(milieu)。每个家庭都有它特殊的规则和生活方式。这个不多说了。

 

关于“代”的问题(Generation),这部分经典的论述来自Karl Mannheim“代”关系的社会学。“代”这个词在中文里找不到相对应的名字,只有这代人,那代人说明特殊的群体。我以后都直接称Generation。

 

为什么我们会形成所谓80后,70年代,文革时代这样对于一整代人相似性的一种意识和印象?他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体现这种相似性,而被知觉成一个看似松散,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群体?

 

Mannheim认为,Generation是由同时出生并经历了同样历史时期的一群人,为克服脱离原生家庭危机下的产物(意译)。

 

解释一下什么叫脱离危机,这个词还是来自Oevermann。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四个脱离危机(在心理学中有艾森克对应的8个要克服的成长危机,我觉得相比于艾森克还是Mannheim的归纳更形象深刻一些):1,出生:婴儿脱离母体,脱离母婴共生关系;2,脱离母婴共生关系:Oevermann称婴儿是早产儿,是因为婴儿一出生不像其他动物一样可以跳,可以跑。婴儿依赖母亲,和母亲有特殊的共生关系,这个脱离阶段,断奶是象征性的,这种共生关系的结束是以父亲的加入为标志。3,第三个是脱离儿童和家庭的共生关系进入青春期,和伙伴形成一段特殊的关系,并和父母保持相对的距离4,第四个是离开了青春期阶段,彻底脱离原生家庭,进入成人社会。关于这四个阶段Oevermann还有具体详细的论述,就不深入了。

 

“代”之间的紧密联系就是在这四个危机产生中,由于他们同时出生,在同一个年龄阶段发生同样的危机,并且经历着同样的社会背景。由于每个时代背景和语境不同,每个时代的人都对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同一危机有着独特的解释,尤其是第三个和第四个危机,只有同一代人之间共享这样的解释。每一代人就是由着经历着同样的年代被打上同样的时代烙印,分享着对自身的解释,尤其相互理解,形成相同的价值取向。具体的可以见网上刘晓枫文:http://www.bylw8.com/Thesis/Culture/Sociocultural/040AN312007-1175880437.html

 

另外,克服这种分离危机的可能性基本上说有三种,一种是在未来工作中的自我实现,一种是通过性建立伴侣之间的私人生活空间,第三种是归属于某一个群体,国家和组织。

 

家庭研究的基本要素就是基于以上决定性事件的分析。

 

看家谱的方法并不是从总体来看,而是从上往下的,从祖父开始,看某一个个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看他们会和什么人结婚?生几个孩子?然后再往下看。看完男方再看女方,然后再看他们的小孩。我第一次看家谱的感觉是靠直觉猜测一般都很准。

 

-------

文献见

  Karl Mannheim

  Ulrich Oevermann

  Bruno Hilderbrand

  的著述。

  

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与本校教授Bruno Hilderbrand的书《案例重构的家庭研究》一书有关,一个用案例重构定性方法做家庭研究的实践手册。

 

积极欢迎社会学生学者给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补充。有机会也可以进一步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