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尽管这个家伙写过交流理论的书,不过写文方式幽默轻松的很。很可惜他的书只有一本翻译过来,还是和别人合著的。看书的封面,这个家伙看起来很流行嘛,1921年出生的,年纪已经很大一把了,似乎刚刚去世。还有一本《不幸者指南》,似乎很畅销,看到从浮士德讲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买了。我这个月破天荒买了6本书,三本书是这个家伙写的,三本书是讲饮食障碍历史的,其中有两本是哈贝马斯的大儿子,法兰克福学派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写的,暴食那一本,通篇充斥着社会学的论证方法,如果看看还可以,做演讲不知道摘哪一部分,如何讲起,头痛。书都不是很贵,本来以为买多就会没有寄送费,结果每本书都从不同的地方寄来,每本书都加了3元,一共加起来钱就很多。别人看到以为这些是我的圣诞礼物。
……瓦拉茨维克(PAUL
WATZLAWICK)就曾经说过,人际传播和社会传播现象是由同种作用力的。因为在这个学派里,他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传播是一种元传播,其它传播都是基于这种传播的。因为从这个里边能够产生出一种话语色彩,就是我说返回来的效果,也就是瓦拉茨维克也可以延伸到人和人之间交流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我说的话你们都能理解,人和人之间都能理解,在这个状态下,传播情境才可能是非有效的。为什么要发生冲突,就是因为大家说的话不一样。比如说伊斯兰要用宗教去对抗高科技,大家用的话语概念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人会评价,比如说我们也会评价,说他们是暴徒、十恶不赦、惨无人道,也有人认为他们敢于挑战霸权,但是如果换句话说,如果他们不是按照我们的想象做事,他们是怀着宗教的信仰做事,我们如何来评价?这里边就产生一种传播理解的不对称性。所以,公正性和有效性再加上诚实性的三者合一是哈贝马斯一直以来的梦想。具体来讲,这种语言学的模式,电影学老师可能给你们讲多,可以把它翻译成在所有具体的设定的传播情境当中,对所有传播环境因素、时空因素的运用,比如光线、角度、器物、颜色、等等。因为这是形成一种陈述状态的必须方式,就是说一句话是真的假的并不重要,关键是它是在一种什么样的陈述状态下,而这种陈述状态一般情况下是由传播者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所以,你们就会看到,在某些情况下,在那么一个台面上说一些批评对方的话,但是没有抓住要害,所以,虽然给出了一个陈述状态,但话语是需要受众接受的,因为真假性涉及到一个有效性问题,而这个有效性就是传播者本人的社会身份或者是制度身份所规定的。这是第二个学派。……
另,在这个时代每个人头脑里的知识构成方式,就是被理解的再理解,甚至是一层两层三层的理解。。这样所得到的事实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无论一种理论或者一种结论都是如此。大概也只有到这种时候,交流作为媒介已经变得太复杂了,真实千疮百孔,传播才会成为一门学问。
前一篇:《新结婚时代》第一集
后一篇:病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