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近,看了《镜子》

(2006-09-11 15:30:18)
分类: Kritik
——塔尔科夫斯基,我对不起你,我还来不及歌颂你。
 
 
又看了安哲的尤利西斯的视线(还没看完,因为这张盘只能在我可怜的笔记本上读)
 
心情非常压抑,就是传说中看了闷片的感觉,虽说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然而情绪还是不能亢奋起来。
 
这两部片子都太过私密,比如塔尔科夫斯基在雨中燃烧的房子,牛奶滴滴答答落下去传达的情绪,比如安哲的女主人公被男主人公的描述吸引,就越跑越快,跳上车子,比如他们把自己置身于无法与现实分离的回忆,结果回忆就真得让观众搞不清楚什么了。
 
但哪怕是私密的,你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作者没能理清楚,不愿理清初,或者羞于理清楚。光就剧情而言,没有起伏,一切都像是镀上了一层颜色。一部影片,多少是带着个人气质的,但带着隐藏在身处掏干一切的想法去拍,这种个人气质就过于强烈,那就让人感到不舒服了。
 
于是我就觉得奇怪,你说,影片的画面声音,和剧情,为什么总是捉襟见肘的?
 
我不知道电影到底想要干嘛,是要人看,还是要圆导演自己的梦。我也不知道到底哪一个重要,是流动的画面,还是叙述的内容。也许我不懂电影,看的也太少了,不知道画面和剧情也许就像是文学里形式和内容的冲突一样,如果有一样突出了,另一项就会弱,很难同样突出(很少人能像曹雪芹那样),而两者相辅相成的那种,也许两者都比每一项最强的要弱。
 
也许我终归到底还是一个文字人,所以尽管塔尔科夫斯基对细节的观察敏锐动人,对声音的把握让人吃惊,尽管安哲场景的调度和长镜头的移动像是一首不韫不火的叙事诗,我还是宁可去喜欢《天堂电影院》和《苦月亮》这样的片子,或者是法斯宾德的可爱的平民气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餐桌对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