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与言说:为陈琰枫影像作品展而作

标签:
陈琰枫影响展览喜马拉雅艺术书店文化 |
分类: 随笔 |
看见与言说
——为陈琰枫影像作品展而作
24年前,我24岁,便认识了陈琰枫,那时他还是个刚满月的婴儿,躺在婴儿床里,瞪着一双黑亮亮的大眼睛看着我。我不是神人,看不出他将来会走什么路,只是感觉,这小孩长大了可能有点调皮。不出所料,后来听他父亲讲,在他上初中时,有一天放学了不见他回来,天黑了还不见他回来,便挨着一家一家网吧去找,终于在一家网吧的电脑前将他逮住。再后来,就听说这小孩突然变了,很安静地开始画画,并考上了中央美院。现在,又准备着去巴黎继续学习艺术。我为这个调皮的小孩走上今天的道路感到由衷的高兴。只是,我住在成都,一直没机会看到他的作品。
今年四月下旬,他来成都参加法语考试,带了一部名为《#1—#9》的短片,以及若干黑白摄影给我看,以便我为他5月8日在重庆的展览写序。我先看的是摄影,才看几张我就开始激动,太好了,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我很喜欢。再看他的短片,看完后,我努力抑制住自己的激动,开始与他讨论,告诉他我喜欢这部短片的若干理由。当然,我不会在这里说出这些理由,因为我相信,展览现场的每一位观众,会有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而我的理由对作者或许有点参考价值,但对观众来说却毫无意义。我倒是希望,观众在看了作品之后,能够像我一样,将自己的观感直截了当地告诉作者,我相信,无论赞扬与批评,他都会感谢的。
此次展览的地方我尚未去过,听陈琰枫讲,是一个名为“喜马拉雅”的艺术空间。这名字让我感觉亲切,因为去年我出版的一本小书,书名就叫做《喜马拉雅词典》。但由于没亲临其境,我只能根据陈琰枫的描述,即:书店、花园、公路边……,去想象这样的空间和环境与他的作品之间会构成一个怎样的关系?也是依据我的这种想象,我建议他将此次展览以“入口,出口”命名。这个命名的“灵感”来自我刚刚读到的一本文学杂志《天南》,杂志的主编欧宁,既是设计师,策展人,影像艺术家,又是诗人,他将杂志的第一个栏目命名为“入口”,发表一个诗人的诗歌;又将最后一个栏目命名为“出口”,再发表一个诗人的诗歌(有意思的是,本期“入口”发表的即是重庆诗人柏桦写重庆的两首诗)。我对欧宁说,你这种编排是一种隐喻,它意味着,无论杂志的中间发表什么作品,内里都贯穿着一种“诗性”。如果我们将“入口,出口”借用来为这个展览命名,除了“诗性”的隐喻,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这个命名与此次展出作品《#1—#9》的文本属性,以及展览场地的格局,均有一种互为阐释的契合。同时,也为观众的观看提供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路径。
展览地点: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122号喜马拉雅艺术书店
展出时间:2011年5月8日—2011年5月15日
开幕酒会:2011年5月8日晚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