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感”答费萨林问
(2011-02-20 16:25:19)
标签:
诗歌语感非非文化 |
分类: 访谈 |
关于“语感”答费萨林问:
何小竹
1、“第马着欧”这个名字确实来自于苗族神话,是苗神之一。
2、《第马着欧的城》这首诗写于《鬼城》之后,既是对《鬼城》一些基本意象的演绎,也是对超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一种发挥。而且如你所说,也受到了当时的“寻根文学”思潮的影响。我对这首诗是不满意的,所以,后来也没收进《6个动词,或苹果》这本诗集。你的“绝境”,我理解的是绝望之境,而不是绝妙之境。呵呵。
3、关于“语感”,这一词语运用于对诗歌的言说,即作为一个诗学的专用语,是杨黎首创的。当周伦佑和蓝马在宏观上对“非非”诗歌进行理论界定的时候,杨黎的“语感”则是对“非非”诗歌的具体界定或评判。所谓“语感”,就是一首诗在字面上呈现出来的声音、节奏和形式感。这种“语感”就是诗歌的全部。这其实与韩东提出的“诗到语言为止”有相通的地方,只是更具体化、标准化。而反对“语感”是我后来提出的。因为我发现,要彻底“非非”,“语感”其实也会生成一种“语义”,就是“抒情”。过于注重语感的诗,其实是很抒情的。而且,过于注重语感,也使诗歌语言变得做作,僵死。所以,我反的是这个被规定了的语感。我后来倾向于顺应自身的呼吸节奏,在声音上也偏重自然的常人的声音,而不是诗人的那种经过修饰的声音。
4、但任何诗人,无论何种风格和流派,其实,基本的对语言的感觉,也就是对声音(语调)、节奏(语气)的处理能力,应该是写诗的前提条件。所以,你的问题提得很好,我也完全赞同你的看法,反语感是建立在语感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提出的“像说话那样写诗”其实很难写,不是谁都写得好的,确实是一种极端写作,需要更高的才华和天赋。
5、诗歌是语言的游戏,游戏及艺术。我是这样看的。我自己从没将诗歌当成宗教,最多只是在意识上将其摆在与哲学同等的层面。但这个哲学也不是古典哲学意义上的哲学,更像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学派”的哲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也是一种语言游戏。
6、诗歌的最大魅力就是,它不能被涵盖,被完全定义。它总是例外的,反规则的,从而产生意外,构成诗歌的发现。所以,诗歌的最大特征就是发现,发现未被发现的,将其呈现出来,然后继续发现。
7、所以,规则只是一个原则,一种方向,但不能确定诗歌的品质。不是说有了这个正确的原则和方向,就能写出好诗。最多只能写出正确的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