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舟评《圈》

(2008-01-14 12:32:45)
标签:

评论

林舟

文化

分类: 评论
 按:《圈》这部小说最初发表在《芙蓉》杂志上,是几年前的事了。随后,《芙蓉》杂志又发表了林舟先生的评论文章,现存于此,供朋友们参考——
 

走不出的圈

□林舟

 

 

 

    读过何小竹的一些小说,其语言的纯净和敏锐的理性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样说当然有空泛之嫌,好在我现在要谈的是《圈》这部具体的小说,应该能够实在一些。

    《圈》到最后让我们无法再在真实、完整这类故事性的标志上纠缠,我们不得不放弃将它作为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来阅读,尽管它在某种意义上很像一个扑朔迷离的故事。小说开始告诉我们,“我”的朋友耗子离家出走,将房子和妻子都交给“我”使用。可是最后我们看到,“我”发现耗子和他的妻子圈在一起,“我”以为远行的耗子回来了,可耗子却将抱住那个承诺不放的“我”看作疯子。也许,我们很容易认同小说中“我”的女友小鲍的看法,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耗子离家出走、交托房子和妻子这样的事儿。但是,这样一来,小说里在不断证实着那个承诺所言非虚的一切,诸如耗子的电话、来信,圈的催促,朋友的谈论,等等,又是什么呢?尤其是“我”和小鲍之间因此而产生的那些变化和对此不同的反应,又如何看待呢?作家显然不是要我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我”是神经病,是如耗子所说的疯子。

    在叙事的表层,小说展示的俨然是一个圈套:即将远行的耗子对“我”说,将房子和妻子都交给“我”,我被这种有悖常理的托付弄得不知所措,最后发现这个托付被否定了,也就是“我”被耍了。谁设置了这个圈套?看起来有可能是“我”的朋友耗子。但是,任何骗术都对具体的对象起作用,受骗上当的过程,正是我们心性缺陷暴露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往往是被自己欺骗。同样,这个小说中展现出的“我”的心理变化轨迹表明,如果说整个事情是一个圈套的话,那这个圈套在很大程度上是“我”自设的。想想在此过程中“我”对圈的有关回忆、想想“我”对女友小鲍在谈及耗子的承诺时的遮遮掩炎、想想“我”在电话中对耗子说的“你在整我”这样的话、想想“我”对接触圈的种种假设……你就不难体会到,这个套子还真是“对症下药”的。但这恐怕还不是圈套的全部意味。你应该注意到了小说最后一节的场景,对这个场景,作者没有接着前面的序号用“29”来标示,却用“0”来标示;同时,前面的叙述性的句式变成了酷似说明文的句式。这提醒我们,这里是小说叙述的开端或者说原点,也提示我们可以将这最后一节中的“我”看作作者自己。现实与虚构的界限看起来是被如此清晰、突兀地勾画出来,以致反而显得难以置信、真假莫辨。我们从中约略揣测到,作者自己在看动物园看骆驼、在动物园附近的昭觉寺喝茶的时候,做了一个白日梦。他让我们饶有兴趣地追随他的白日梦,最后被告知这里说的事你不必当真,纯属虚构。这种自行解构和颠覆将我们从梦幻般的游戏情境中带出来,反转身来去体悟虚构之下的真实。这里的真实是什么呢?

    小说开始不久,我们就明白“圈”是一个女人的绰号,这个绰号是由“洞”演化来的,是关于女人、关于女人的身体部位的修辞化表达:它联系着某种粗鄙的趣味——也许这只是属于男人的趣味,但被词语处理得有那么一点优雅和光滑,这就是“修辞”,是对粗糙而丑陋的现实的修饰和抛光处理。但是,小说的整个叙述却是反修辞的,小说中有不少地方展示人物对于身体、对于性和性交的直接叙说,并且不限于男性人物。小说中的“我”甚至觉得如果不好好说一说小鲍的性器官和以及她在性生活中给“我”的感受,就是“自私和冷漠”,“甚至虚伪”。一般而言,六根未净的世俗男女对这样的趣味心知肚明,但仅满足于私下的交流或者特定的局部的公众领域里的交流,社会的道德防御系统自动地规定着人们在公开的谈论和私下的言说之间设置分明的界限。譬如现实生活中一个极端荒淫的公众人物,其荒淫的情形和程度总是笼罩着神秘的面纱,而不会直接地进入语言的层面,语言的禁区既是他的屏障又是他的刺激源;如果面纱撕毁、禁区取消,那往往意味着这个荒淫之徒在公众领域里的消失,也就是权力的坍塌。现在《圈》坦然地让身体的隐秘器官、让下流的心理和淫荡的感觉、让性交往活动本身堂而皇之、直截了当地进入到语言的表达之中,突显的恰恰是有关身体和性的真实存在。这不再是对性解放、欲望合法化、回归自然等所谓现代观念的诉求,更不是诲淫诲盗,或者相反,是从捍卫传统价值观出发的“警世”、“预世”,而是将人置于未为命名、意义虚位的境地,突出其物质性的真实存在。正因为此,小说的叙述虽然涉笔“淫荡”、“下流”之类,却并不“淫荡”、“下流”,而自有一种纯净的质地。

    当然,人的物质性只是一个基座,人从这个基座出发开始超越自身,这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本质。《圈》在对人的身体的物质性的表现中,一刻也没有放弃对人的精神审察。实际上在《圈》这里,性作为一个中心点之所以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是因为环绕着它所构成的人的精神的生态圈值得我们注意。这个生态圈的基本形态,由于小说叙述的强烈的形式感而极富层次:现实与虚幻、公开与私密、他人与自我、朋友和情人、男人与女人、情感与感官、遥远与切近,叙事人“我”在所有这些关系中穿梭,最后无不逼近了精神生活的死结,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人的孤独感。在这个意义上,小说的第17节“我”的一段内心独白简直就是这篇小说的点题之笔:“我和小鲍之间真的是出了问题了。这问题不单纯指的是她近一两周来的性冷淡。那只是问题的表面。更深刻的含义是,我们彼此都有了那种可怕的陌生感,哪怕你就是拼命地做爱也难以驱散的。我由此联想到了房东和房东太太,耗子和圈,他们之间,可能也是早就出了这样的问题。可怕的陌生感。这是一种离心力。这种离心力使相近的变得遥远,遥远的反而产生了一种亲近的感觉……”也许作者生怕我们只着眼于性而忽略了心,才用如此就整个小说叙述而言近乎败笔的表述引起我们的注意。实际上,这一意旨几乎贯穿在小说中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展现之中。

    质言之,《圈》让我们在感性的沉溺中抬起头来,看到了我们不那么愿意看到的景象:人所面临的内心生活的枯竭和精神在肉体沉沦中的挣扎。应该说,这是一种柔弱而敏感的精神生活形态,它也许暗示着关于人的生存怪圈的悲观而真实的构想,它与某些高扬而振振有辞的东西格格不入,却悄悄地透露着一类人不愿泯灭的内心所承受的压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圈(下)
后一篇:告朋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