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读索尔.贝娄

(2007-11-23 12:32:33)
标签:

文学/原创

索尔.贝娄

分类: 随笔
 

一个被人秘密阅读的作家

何小竹

 

     前不久才买了索尔.贝娄的小说《拉维尔斯坦》,还正在读呢,读到第43页“他喜欢将他的长胳膊举到聚集着阳光的光头之上,发出滑稽的叫声”这一句,便听说作家于5月4日去世了,享年89岁。《拉维尔斯坦》是他于2000年出版的新作.如果之后他再没写东西的话,这部长篇就该是他的绝响了。

    初读贝娄的小说,是20年前,《世界文学》上选载的他的长篇《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写的是一个神颠颠的大学教授。我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犹太作家,记住了他的名字,以后在书店看见他的《洪堡的礼物》、《赫索格》等小说,不犹豫地就买了。比起海明威或福克纳笔下的那些人物,我觉得索尔.贝娄写的那些,无论是洪堡还是赫索格,更能带给我一种认同感。包括《雨王汉德森》里的主人公那些疯狂的举动,似乎也是自己想过的,只是没敢有过行动罢了。

    我几乎读了所有翻译成汉语的贝娄的作品。而且,我对另一位美国犹太作家艾.巴.辛格的喜爱,也是源于对贝娄的喜爱。辛格的那些用意第绪语创作的小说,基本上是由贝娄翻译成英文的。我想,贝娄都愿意牺牲自己的创作时间去为其效力的作家,一定也是不错的。原本是爱屋及乌,只是,让我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是,后来我喜欢辛格更胜过贝娄一些.,这倒有点对不起贝娄的感觉了。

    作为一个外国作家,贝娄对于中国的写作人来说不算陌生。毕竟,这20多年来,他的作品基本上都翻译过来了,包括《拉维尔斯坦》这部近作。但他从来没有像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或昆德拉那样大热过。这是事实,他从来就没有成为中国文坛的公共话题。就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他不是那种引领过潮流的作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读书界,他的地位就跟卡尔维诺差不多,属于虽不显赫,但却有人秘密喜欢的那种。只是,当卡尔维诺那些其实并不好读的小说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突然热卖起来,甚至成为中国小资们的时髦话题的时候,索尔.贝娄依然是被人秘密阅读的对象,尽管我知道,他在美国乃至欧洲一直是声名显赫,读者众多的。但是我又想,在中国的读书界,像贝娄这样保持这种默默无闻的状态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前面提到的那些大热过的作家,其结果差不多就是迅速地被符号化,空壳化,最后是被庸俗化。闹哄哄中,少有人真正在意你究竟写了什么,写得怎样?你的作品只是被时尚人士拿去装点书柜或武装牙齿的道具而已。

    说来也怪,论小说的可读性,以及小说具备的流行元素,贝娄丝毫不比前面说到的那几位差。在我看来,似乎还要超过许多。他的小说多以芝加哥为背景,写的又是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状态,情节也紧凑,语言也幽默,每部小说的中文译笔也十分不错。我虽然说贝娄在中国的不被流行也许不算是一件坏事,但我还是感觉这是有点奇怪的一件事情。至少我觉得,这可以被当成一个现象。透过这个现象,我们是不是能看出中国创作界、读书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的一些毛病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