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张小静的四首诗
何小竹
引言:
这是2000年为张小静的四首诗做的点评,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刚开始写诗的小女孩。现在张小静的诗已经很“成熟”了:)
评论:
1、《鸽子2》
天快黑了
把鸽子也弄成灰黑的
再过一会
我就看不见鸽子了
鸽子们
或者是不在黑的天上飞的
或者也飞
只是和天的颜色一样了
张小静的诗整体说来是幼稚的。幼稚就是还没达到“专业”的水平。但也正是这样的幼稚,使她从一开始写诗,就进入到一个纯洁的语言世界。她没有带进一点杂质,她也不可能带进任何杂质,因为她的幼稚。我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的意思。我喜欢幼稚。尤其当这样的幼稚成为一个诗人的出发点,那是比那些捆绑一身的知识的人要可爱多了。也有所作为多了。幼稚是所有艺术门类的源头。张小静写诗正是从这个源头起步的。她起步得很好。她对语言也是有感觉的,这感觉来自她天生的敏感。她接触到了诗,但目前对诗的认识还有待深入。需要指出的是,我不喜欢她诗中的画面感。这一首鸽子让我们还原为一幅画,以下将要读到的几首诗也有这个问题。很多人追求这个,所谓诗情画意。但张小静不会是要追求这个。她只是还没有完全进入到诗,完全的“语言思维”。她还有写“形象思维”的痕迹。她能克服这个吗?
2、《把脉2》
刚才
他头也不回
头也不回
头也不回的时候
我立着
突然觉得有很多风从裙子下面进来
还窜到了后背和胸口
我右手臂抱起了左手臂
右手的指头又碰到了左手的动脉
如果这时候
动脉里不是小士兵了
如果是一粒粒的小珠子
从右边滚到左边
我是不是该为这时候
这件
发生在我身体里的事情
掉几滴眼泪
事实证明,她能克服。这首《把脉2》我比较喜欢,是进入状态之作。她在陈述一种不可知的神秘现象的时候,恰好与某种“语言形态”遭遇。“形象思维”在这首诗中相对要弱化得多了。一连串的动词携带着名词,让这首诗流动起来。张小静主要是一名歌手,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这首有旋律感。就是说,有音乐的东西进来了。这肯定是要警惕的,就像要警惕“画面感”一样。因为,我在读张小静的其它更多的诗的时候,发现这种旋律感有点在干扰她对诗的高层的接近。她能克服这一点吗?我相信,她是能够克服的。
3、《你》
我用嘴喝了一口水
水就进来了
我用牙齿咬了一口苹果
苹果就进来了
我用嘴唇亲了亲你
你却没有进来
连亲到的嘴唇
也一点都没有进来
这首诗可谓构思精巧。这种精巧也显示出她有往成熟(专业)去的趋势。精巧没有什么不好,每个诗人的内心都免不了是精巧的。但是,精巧的呈现却不是上乘的。每一位内心精巧的诗人其上乘之作,往往是笨拙的。这首诗坏就坏在“但你却没有进来”这个转折。这样的转折我们似曾相识。就因为这样,这首本来出发点很好的诗,一下显得平庸了。所以,当我读到开始的四句的时候,就感觉到了一种危险。就像看见一块木板在重压下即将断裂。而后来果然断裂了。
4、《跳河1》
要怎么做那个叫"徇情"的动作呢
我说
要在夏天的傍晚
5点多吧
找个情人
去一条河
去一条河上的一座桥
高高的桥
太阳正在落山
山坡上有羊在吃草
要手牵手
还要看着对方的头发和脸
数
1,2,3
飞一下
落进暖洋洋的河水里
“陌生化”依然是我们今天认可的诗的元素之一。“跳河”已经是一个被多次书写的成熟意象。但是,张小静的这首《跳河1》,为“跳河”这个意象制造了“陌生化”的效果。这首诗的“趣味”,大多也就在这“陌生化”上。我们曾经熟悉的跳河的悲壮,在这首诗里被清除了。“清除”原是“非非”诗歌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清除不是“解构”。那些着迷于“解构”的人制造出不少生硬的东西。我估计张小静也既不知道什么是清除,也不知道什么是解构。她仅仅是天性流露,觉得这样写很好玩,就这样写了。她的“陌生化”处理,可能完全是因为“一个玩笑”。“陌生化”也是经常被滥用的。而张小静用得恰到好处,也是因为我们猜想的“那个玩笑”。我最觉得生动的,是诗中倒数的第三句: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