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何小竹
何小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318
  • 关注人气:1,5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涛诗歌点评

(2007-11-19 21:14:39)
标签:

文学/原创

刘涛

分类: 随笔
 

刘涛诗歌点评

何小竹

引言
   

    我1986年开始读刘涛的诗,那是《非非》创刊的那年。当年刘涛的诗给我的印象是很有色彩感,类似于“印象派”绘画;很跳跃很迷乱,接近“超现实主义”;同时也有点“莫名其妙”(带一种巫性),有点“非非主义”(对语言的着迷)。刘涛当年读书比较杂,在“诗歌大革命”初期交往也比较杂,不同文化不同阵营的东西都在冲击她,使她在写作上显得比较纷繁和紧张。
    我向来不信任那种先安一个套(即确立一个命题),然后再支离破碎(按其所需)摘引一些诗句的所谓诗歌评论。对于刘涛早期的诗歌,由于眼下没条件录入原作,在此只能谈些印象。现在,我挑选出她近期作品中的几首进行点评,也算是作为老朋友间的一次交流吧。

 

评论:

 

1、《相遇 》


病人睡的床上
死过无数病人
我咬着牙走过去
怕魂从嘴里漏出
我咬着牙闭上嘴
走过去
怕那些已死的病人
无形的身体
跑入
我的嘴里

 

    我有将近10年没读到刘涛的诗了。2001年,刘涛开始在“橡皮论坛”上贴诗,这是我读到的其中之一首。我感觉10年来刘涛的诗变了又没变。变了的是其陈述的语气朴实、直接和明朗了,没有了那么多纷繁的意象和密集的词语冲撞。而没变的,仍然是她内里面的那些关注点,比如生命,比如某种不可知的神秘事物。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了。她开始有了更清晰的表达。这种清晰来源于她与生命、对神秘事物之间的“相安无事”。也就是说,她已经将曾经“紧张”的东西转化成了语言的自觉。我把这看成是刘涛难得的放松。有了这样的“放松”,她多年来积压在身上的诗的天性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和释放。我不知道此时的刘涛是不是感觉轻松和幸福多了?

 

2、《他的灵魂发臭》

在我的教友中
丽沙有神视
一天她闻到琴琴的丈夫
身体里面的那个叫“灵魂”的东西
发出一大股难闻的气味儿
只有她闻到
我们闻不到
琴琴的丈夫不信天主
太喜欢打麻将了
可能还有一些别的恶习
哎,幸好琴琴闻不到
不然,会把她给臭死的

 

    刘涛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这一点不说明我们就难以理解诗中为什么会出现“教友”这个词,以及整首诗隐含的某种依托。我对刘涛的皈依宗教一直有些微词,但这首诗我却十分的喜欢。本该是“崇高的”写去的东西,她却处理得如此日常,且不乏幽默和因幽默而捎带的宽容在里面。这说明不仅作为诗人的刘涛更加趋近了诗,而且作为天主教徒的刘涛也更加趋近了天主。两种趋近,构成了她现在整体的平和。这让作为朋友的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我要强调的是,这首诗撇开那些背景,就诗本身而言,也是十分自然、随意而耐读的。

 

3、《那里有座圣母山》

八月,我们在哪里呢?
我们消失了
别人却不知道

 

我们一群人
有老人
有孩子
也有妇女
去赶火车
然后
到了农村
下车后
我们来到一座山前
说了很多话
又流了很多泪

 

火车上
是多么挤啊
但是
在这座山前
我们都忘记了一切

 

事情是很多的
但,主要的事情
还是说话
声音可以大
也可以小
或是不发出
声音

 

这一切
天上的她
知道
山上的她
知道
心中的她
更是明白

 

    这首诗,除了最后一节,我认为是无可挑剔的。10年前,刘涛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诗是一首《叫叶这个女子》。我不知道刘涛本人是否将近期的诗与那首《叫叶这个女子》接续上了某种关系?而我是在读到她近期的某些诗之后,一下就接续上了那一首的。我以为刘涛本身具备一种舒缓的节奏和平和的语气,只是较长时间来一直被其它纷繁和紧张的东西所遮蔽。别人没充分发现这一点,她自己也没明确意识到。可不可以说,当读到她近期的这些诗后,别人以及她自己,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敞亮”了呢?

 

结语:

    我期待着刘涛多写。刻意的写,同时也是随意的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