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麦家风声起
何小竹
昨天上午把麦家的新作《风声》看完了。这部小说我是上前天得到的,当晚就躺在床上看了几章,然后因为有事,中间间隔了一天,今天早上醒来,接着看,到十二点过,看完,起床。
应该说,很久没这样集中而快速地看完过一部长篇小说了。《风声》吸引我的是麦家编织故事的手法。小说的前部分套用
“杀人游戏”的形式和结构,讲述抗战期间汪伪集团特务处侦破中共地下组织的故事。麦家沿用其《解密》和《暗算》等小说一贯的“密室”风格,将这个波澜壮阔的故事限制在杭州的一个深宅大院里。小说一开始,吴、金、李、顾四位汪伪集团特务处的军官就被其上司软禁在了这个院子里,原因是,他们中间有一人被怀疑是中共地下人员“老鬼”。于是,指控与辩解,引诱与逼供,斗智与斗勇,就此展开。与此同时,那个打入敌人内部的“老鬼”,还必须在这期间将一份关系到其他同志生命安危的重要情报送出去。他/她究竟是这四个人当中的谁?这不仅是汪伪集团的张司令和日本特务头子肥原感兴趣的,也是拿着书的读者感兴趣的。麦家在小说里新颖地使用了一个组合的三人称“他/她”来代表那位潜伏其中的中共地下人员,因为被禁闭在这里的四个人当中,有两个是女性。所以,当麦家用这个组合的三人称“他/她”讲述其行为动态以及内心活动的时候,我们还是不知道,“他/她”究竟是谁?其结果就是,你放不下手来,只得一页一页地将书看下去。
小说的后半部分,真相大白了,我们知道了谁是“老鬼”,但是,故事还有许多断点和疑点。也就是说,麦家虽然套用了“杀人游戏”的形式和结构,但在故事的编织上,并不像“杀人游戏”那么简单。借用麦家小说里的一个术语,就是他为这个本就扑朔迷离的故事又“加了一道密”。麦家很懂得读者心理,他料定我们看到这个时候还放不下手,心有不甘,想要追问一系列为什么?于是,他又玩起了《尼罗河上的惨案》那位比利时侦探坡洛的手法,为好奇的读者一一解说其中的来龙去脉。虽然你明明知道套子是他下的,但他解套的过程,还是让你十分畅快。
我认识麦家已快十年。先是在《山花》上读到他的一个短篇,那时候我还不认识他,看见作者简介一栏写明作者是成都的,我十分惊讶,成都还有写小说写得这么好的人?后来,通过何大草小说的研讨会,我们得以认识,并成为朋友。交往中,发现他是一个对文学和写作十分虔诚和认真的人,其人生态度,也堪称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此,我一点不奇怪,他从《解密》、《暗算》到现在的《风声》,均痴迷于表现和刻画那种超越世俗成见,也超越常人生理和心理极限的非凡之人。我想,他也是在借助于自己笔下的这些人物(通常的说法是“英雄”,其中不仅仅是男人,也有女人),为自己(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一个超越庸常世界的途径和“场域”。
《暗算》之后,《风声》又起。可以预见,沉闷的2007年书市,因为《风声》,又将在年尾刮起一股“麦家旋风”。
《风声》,麦家
著,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10月第一版,定价:2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