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P:有时候就得傍个大款
(2011-04-02 13:48:57)
标签:
体育 |
分类: 体育评论 |
给网易写的一篇关于进步最快球员的稿子
进步最快球员(MIP)这个奖项是从1985年开始设立的,第一位获奖者是防守悍将阿尔文·罗伯逊。和MVP、最佳防守球员等相比,进步最快球员顶多也就算是个“火锅奖”,这个奖项既无法衡量获奖者的真正实力,也不足以帮助球员提升自己的历史地位,更不可能对球员获奖之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什么决定性的影响。特雷西·麦格雷迪、凯文·约翰逊和吉尔伯特·阿里纳斯是当选过该奖项的球员中算得上一流的,大多数MIP的整个职业生涯则比较平淡,伯维斯·埃里森、唐·麦克雷恩、丹那·巴罗斯、伊萨克·奥斯丁……恐怕没有多少人能记住这些MIP的名字。
说MIP无法衡量获奖者的真正实力,那是因为评进步最快球员奖,看的是球员自我超越幅度,是球员自己跟自己比。超级巨星不受MIP青睐,因为他们往往“一出生就风华正茂”,起点很高,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难上加难;一些二流甚至三流球员因为起点很低,反而提高起来比较容易,很多MIP得主得奖的前一个赛季,得分都没到双位数。把七八分提升到十几分,那难度显然无法跟从20分提高到30分相提并论。
MIP的尴尬之处在于,大多数球员非但不能将获奖赛季的表现保持下来,反而会从此一路走低,每况愈下。整个上世纪90年代,MIP都像被施了魔咒,从1990-1991赛季斯科特·斯基尔斯开始,一直到1998-1999赛季的达雷尔·阿姆斯特朗,这些二流球员得奖之后都或快或慢被打回了原型。进入新世纪后,进步最快球员奖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上一个10年纠缠不退的霉运,但获奖后表现不进反退的球员仍然差不多占据了半壁江山,鲍里斯·迪奥、希度·特科格鲁和阿隆·布鲁克斯都让MIP蒙羞,但说到给MIP抹黑,那谁也比不上鲍比·西蒙斯,他在合同年的最后一年打出了16.4分5.9个篮板1.4次抢断的亮眼数据,和上赛季相比,这数据简直是翻着个儿爬升。他以此当选为2004-2005赛季的MIP,并且获得了一份6年4700万美元的大合同,之后一年,他的场均得分便下降为13.4分,其后再也没能上双位数。雄鹿本以为自己淘到了一个冠军拼图,没想到得到的是长长的病历和医疗保险报销单。西蒙斯的拙劣表现祸害了雄鹿、篮网等自己效力的球队也就罢了,他还把MIP这个奖项也拖下了水,人们对他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MIP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命名为“鲍比·西蒙斯奖”。
即使是麦迪、阿里纳斯这样算是扬名立万的MIP,他们的职业生涯也很难说是非常完美的,这两人以及小奥尼尔现在都一落千丈,扎克·兰多夫始终充满争议,2008-09赛季的MIP得主丹尼·格兰杰是步行者队的当家球星,目前他似乎仍然被视为联盟最出色的年轻球员之一,但必须指出的是,本赛季格兰杰的场均得分只有20.5,比他获奖时少了5分之多。
为什么会产生MIP魔咒这样的灵异现象呢?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天赋。就像电脑可以超频一样,一些天资有限的球员也可能会在一两个赛季突然爆发,但这种爆发很难持续。前面说过,大多数MIP都是平庸之辈,为了获得大合同,他们会拼尽全力,超水平发挥,但那只是暂时的,平庸才是他们的常态。
超越自己也许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除了工作狂,在大多数人的天性之中,对于安逸生活的热爱肯定超过了坚持不懈的奋斗。NBA球星中的工作狂比例应该比普通人群高,科比、加内特、姚明等对自己都很狠,但小富即安的普通人也很多。苦练一赛季,他们能坚持下来,但那始终只是出于形势所迫而非真心热爱,一旦对生活的要求得到满足,他们自然会放慢前进的脚步。
各种不可抗力对球员的影响也很大,比如伤病,很多MIP沉沦的原因都是受伤,包括鲍比·西蒙斯,在雄鹿队和网队的四个赛季,他从没打满过。
造成MIP魔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出在MIP评选的依据上。MIP评选的主要依据是球员的个人数据,但数据的提升,并不一定意味着实力的增强。换句话说,数据是会骗人的。在很多时候,数据会夸大一个球员的实力。比如,虽然我很喜欢凯文·勒夫,但还是得说,他的真正实力并不像他满坑满谷的两双那样亮眼。还有布雷克·格里芬,这个超新星20+10的数据确实很炫,但他现在的实力,未必能和同样20+10的德怀特·霍华德相提并论,凯文·加内特和保罗·加索尔,还有德克·诺维茨基,这些明星大前锋本赛季数据都没上20+10,但他们的实力恐怕比格里芬只高不低。扎克·兰多夫也是本赛季20+10俱乐部的一员,但没人会把他提高到邓肯的高度。
评选MVP,首先考虑的是球队战绩,其次才是球员的个人数据。光论数据,詹姆斯显然比罗斯强,但后者才是最大热门;2004-2005赛季科比败给纳什,单场81分,连续四场50+尽付东流。而MIP则基本上不考虑球队战绩,只注重球员数据的提升,所以弱队盛产MIP,众所周知,弱队更容易刷数据。2009-10赛季的MIP是火箭队的布鲁克斯,他的数据比上个赛季提升不少,但火箭队当赛季的战绩为42胜40负,比2008-09赛季的56胜29负退步明显。两相比较,显然MVP的评选规则比MIP更加合理。
要成为MIP,数据必须比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一些球员实力强横,比如詹姆斯,不管在哪个体系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数据,而相当一部分球员实力有限,或者优缺点过于鲜明,在合适的战术体系下打球,会表现出色,数据骄人,但如果战术体系和他们的特点冲突,就很难出头。
在NBA,如果你想捞数据,最简捷的途径就是为德安东尼打球。在他执教太阳和尼克斯期间,这两队很多球员的数据都突飞猛进。比如杜洪,在芝加哥公牛队效力的最后一个赛季场均只有5.8分,到了德安东尼率领的尼克斯,场均得分就猛涨到了11.1分。这方面最典型的,还是2005-06赛季的MIP得主鲍里斯·迪奥。2004-05赛季在亚特兰大老鹰队,迪奥每场得分还不到5分,转投太阳后的第一个赛季,迪奥的上场时间猛增到35分钟,场均得分上升到了13.3分。德安东尼的跑轰体系和纳什的穿插跑动让迪奥的传球和策应能力得到了解放,他几乎成为那一年NBA最全面的球员,哪怕纵观历史,恐怕也很少有哪个“不三不四”的球员能打得像迪奥那样挥洒自如。但那个赛季之后,获得了大合同的迪奥伤病不断,终于随着太阳队一起衰落,直到转会山猫,才迎来职业生涯的第二春。之所以能在山猫焕发光彩,一是球队的倚重,上场时间达到了生涯最长的37.6分钟,二是老布朗同样是一名注重体系的教练,他和德安东尼,一严谨,一奔放,但都给了迪奥相当大的发挥空间。2007-08赛季MIP特科格鲁和迪奥一样,也是对体系依赖性较强的球员,上赛季在猛龙、这赛季在太阳,特科格鲁就像在梦游,但在魔术,土耳其人距离全明星只有一步之遥。
火箭队的布鲁克斯之所以能在上赛季成为MIP,首先应当感谢姚明。布鲁克斯的特点不适合跟姚明这样吨位大、速度慢的传统中锋搭档,在姚明身边打球,布鲁克斯的优点在相当程度上被抑制了,他被迫放慢速度,或者在板凳席上看队友比赛,上场了还得忍受“不会给姚明传球”的评价。这是正常的,姚明是超级巨星,布鲁克斯只是名新秀,身体条件一般,天赋也有限,球队当然要围绕姚明的特点来设计战术,为了胜利,布鲁克斯必须做出牺牲。但当姚明因伤缺席整个赛季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布鲁克斯获得了发挥自己特点的机会,火箭队需要他用速度来带动整个球队的进攻,小黑豆也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然而火箭队上赛季早早和季后赛无缘的残酷现实表明,布鲁克斯数据上的进步,也许更多的是依靠上场时间的增加,赛季他的上场时间达到了35.6分钟,比2008-09赛季多了整整10分钟,以及阿德尔曼对他的放任自流。他自己是打得很爽,但整个球队没有跟他一起进步,阿德尔曼曾经半开玩笑说布鲁克斯“要么时速100英里要么时速为零”,委婉的表达了他对布鲁克斯掌控节奏能力的不满。这样一来,防守更好、大局观更强的洛瑞取代布鲁克斯,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布鲁克斯的经验,揭示了一些球员何以实力并未得到实质上的提升却获得了MIP的奥秘:大量的上场时间和宽松的体系,往往能造就纸面上的英雄。
如果有一个能够帮助刷数据的队友,对于迅速提高数据赢得MIP也有非常大的益处。比如保罗,纳什和基德这样卓越的后卫,就能帮助队友的数据大幅上升。本赛季小牛队的泰森·钱德勒能取得准两双数据,成为MIP大热门,除了身体状况不错,不再受到伤病困扰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身边有了贾森·基德。钱德勒的长处在于篮板和防守,控球进攻能力几乎为零,他的得分手段,除了补篮,就是空接扣篮。在黄蜂队他拿下两双,是因为有保罗传球,扣得不亦乐乎。被交易到山猫后,没人会给钱德勒设计专门的空接战术,他就在进攻端完全失去了踪影。这赛季他又得以和一名传球出神入化的超级控卫搭档,钱氏空接重新开始在对手篮筐上空呼啸肆虐。就像“拳王”得感谢基德一样,特科格鲁也得感谢霍华德,正是霍华德的存在,让特科格鲁获得了指挥调度魔术队进攻的权力,没有巨人在内线的牵制,他在外线的穿针引线要么手忙脚乱,要么作茧自缚,在奥兰多之外一年半的流浪经历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要成为MIP,有时候就得傍个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