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2008-07-17 00:50:45)
标签:
体育 |
分类: 体育评论 |
黄队上篮,两分!“哎,刚才这个战术有掩护吗?”穿着红色队服的姚明一边摇头,一边问红队队友丁锦辉。小丁回答姚明的问题时有点结巴:“好像……好像有……”随后姚明若有所思地比划起刚才的那个配合。弄明白之后,姚明招呼队友,“再来再来!”
两个小时的战术训练课很快就过去了。大汗淋漓的姚明一屁股坐到场边的长凳上。一直在场边看着姚明训练的美籍私人教练赶忙送上一桶漂浮着冰块的冰水。姚明把左脚伸进冰桶里,嘴角不自禁的吸了一口凉气。
——这是6月30日下午,中国男篮的训练课上,姚明唯一一个令人想起他4个多月前做了手术的左踝仍然处在恢复期的动作。
从今年2月27日,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宣布本队的主力中锋因伤告别上赛季那一刻开始,姚明生活的主题就变成了和左脚踝上那几道细细的裂纹作斗争。为此他拄了一周双拐,然后在家里的游泳池中开始了枯燥的跑圈生涯;他的伤引起了新一轮的中医兴覆之辩,最后只能顺应民意,一边服用胶囊药片,一边吞咽丸散膏丹;日历一天天变薄,姚明留在训练馆中的时间也一天天变长。到6月26日他回到北京那天为止,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整整4个月。4个月,正好是当初火箭队队医克兰顿给出的康复期。
“愈合了80%。”6月26日,姚明在回国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描述自己的恢复情况。
80%是什么意思?姚明在6月30日男篮训练课上的表现,为这个含义模糊的数字做了一番精确的注释。在训练课上,姚明已经可以进行5对5的对抗训练了,这比他刚回国时表示的“我还不能进行5对5的训练”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但训练课上的姚明显然还不是球迷们熟悉的那个篮下怪兽,大伤初愈的他发力小心翼翼,不太敢做动作,时刻注意不让脚踝再次受到伤害。虽然回国前,姚明的队友兼陪练伍兹曾经表示“姚明练我已经跟玩儿一样啦!”但奥运会上,姚明要练的对手是加索尔、霍华德,还有刚刚加入德国队的克里斯·卡曼,以姚明现在的状态,要“玩儿”这些世界级中锋,还是有点勉为其难。
什么时候能彻底恢复?姚明早就给出了答案:完全恢复状态“需要一年时间”。从一些NBA球星的养伤经历看,这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回答。太阳队的全明星内线阿马雷·斯塔德迈尔2005年左膝受伤,伤情反反复复,足足休养了一年时间,才重新复出,而且直到上赛季才彻底恢复状态;奇才队后卫吉尔伯特·阿里纳斯去年11月受伤,也是足足休养了一个赛季。姚明的伤势是应力性骨折,如果急于复出很容易再次受伤,同一部位反复骨折对于运动员身体和心理上造成的创伤,几乎是毁灭性的,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赵蕊蕊的艰辛四年就会明白。事实上,高妹还算是幸运的,更多运动员在应力性骨折后被迫选择了退役,比如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嫁人就嫁刘国正”。
毫无疑问,如果为了姚明的健康和职业生涯着想,使用姚明最佳的方式就是控制他的上场时间,然后根据他的恢复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加量。而且,像上赛季火箭队那样,每场让姚明打个三十七八分钟,那简直就是直接对姚明的职业生涯宣判死刑。主教练阿德尔曼早就被中国媒体骂得狗血淋头了。
但是,悖论来了:为了保持健康,继续职业生涯,大伤初愈的姚明必须得像个精美的瓷瓶那样细心呵护,然而北京奥运会的男篮比赛代表了FIBA最高水平的较量,任何一个对手,中国男篮都没有必胜的把握,而“必须进前八”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悬在头顶,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尤纳斯和中国篮协有胆量和魄力控制姚明的上场时间吗?
在姚明受伤之后,很多媒体非常热烈的讨论“没有姚明的中国男篮该进行怎样的战术变革”,其实这根本就是在浪费版面。中国男篮绝不会考虑姚明缺席的可能性。哪怕姚明全身上下只有一根脚趾是健康的,那根脚趾也得穿上13号球衣留在场上。为国出征,这是重如泰山的“非如此不可”。
而且,把政治压力和锦标主义放到一边,参加奥运会,并且夺得一块金牌,是姚明一直以来所梦寐以求的,在他的自传《我的世界我的梦》里,姚明憧憬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枚金牌。这可能是我所有梦想里最大的一个。”
但是,姚明紧接着写到,“我的梦想是赢得一次NBA总决赛冠军,这可能和赢得2008年奥运金牌的梦想一样大。”
那么,当两个同样大的梦想发生冲突时,该怎样取舍呢?
姚明没有给出答案,事实上,他压根不会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
不久前,易建联被某周刊爆出绯闻。网上球迷讨论最多的,是那位女星的容貌,而不是易建联的行为是否合适。在80后乃至90后看来,和女性朋友深夜唱K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阿联有这个权利,也有这个自由。
但同样的事情,绝不会发生在姚明身上。姚明到NBA打球已经6个赛季了,他身边的女人除了老妈,就是叶莉,即使是和自己的老婆,姚明也从来没被媒体逮到过私下亲昵的镜头。唯一一次和黑人女星尼亚·朗的“绯闻”,一看就知道是八卦网站在胡编乱造。姚明的谨慎,几乎已经达到了对自己苛刻的程度。因为他对自己民族偶像的身份,具有充分的自觉。他不能行差踏错半步,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他必须保持公众形象的完美,不能让仰望他的人——特别是孩子——失望,因为他就是一个“中国梦”,就像迈克尔·乔丹是美国梦的化身一样——不,姚明这个梦比乔丹更美好纯净,乔丹还有赌博和猎艳这样的丑闻,但姚明压根就是个绝缘体。
这样的境界,不禁令人想起神秀之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姚明不就是在按照神秀所说的在要求自己吗?
然而这样的人生,正如慧能所言: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慧能的偈子其实仍然没把道理说透。美和了之间的关系并非递进,有时候,两种价值会尖锐对立,就像姚明写自传时没有料到的,自己的两个“最大的梦想”会发生冲突一样。想要做一个完美的偶像,就得舍弃作为个人的一部分权利和自由。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就是四个字:克己复礼。
火箭队前任主帅、把姚明打造成恐龙级攻击手的杰夫·范甘迪在爱徒受伤后曾说,姚明要学会说“不”。对谁说不?不言而喻。看来范甘迪还是不太了解姚明,或者说不太了解中国人的心理。面对世界的姿态,姚明永远是张开双臂,最激烈的不过是打打太极,你永远别指望他对谁伸出拳头。2003年,奥尼尔用涉嫌种族歧视的言语向姚明挑衅,姚明回答:“如果奥尼尔真的是在开玩笑,那么也许他是想尽力说好中文。不过中文可是最难学的。”——机智、幽默而又完全过滤了肾上腺素,经典的“姚式语文”。
这样的姚明,怎么可能说出那个硬梆梆的“不!”字?
然而问题就像山一样,始终横亘在眼前。而且随着奥运的临近,一步步逼近。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姚明是否参加奥运,而是分裂成了许多个子问题:“姚明是否参加中澳对抗赛?”“姚明是否参加斯坦科维奇杯?”“姚明是否参加钻石杯?”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让姚之队字斟句酌,踌躇再三。这样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而且,越逼近8月8日,答案就越接近无解或者误解。
6月30日的训练课结束后,姚明在接受《篮球》杂志记者采访时,纠正了那位记者的一个细小的错误。那位记者说“今天距北京奥运会还有40天……”姚明马上打断他:“不,还有39天。”
姚明是正确的。对某一天的来临关注到这种程度,按照常识来说,一般是出于两种心理:一种是渴望,一种是拒斥。那么姚明是出于哪种心理呢?
也许连他自己也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