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大事记 |
再说G军直升机的娇贵
官府的帮闲们为G军直升机迟迟不能在震中区实施机降找了很多的借口,居然说什么:直升机这种东西很娇贵的,高原不能飞,山区不能飞,有风不能飞,有雨不能飞,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神通广大。认为直升机能前往汶川山区救灾是好莱坞大片看多了。
可事实上,从广播中得知,就在此次灾难中有一个实例:绵阳千佛山风景区有一批游客被困在山上,在收到求救信号之后,风景区管理公司当即联系直升机前往救援。
注意这个千佛山就在汶川不远处,海拔高度三千米,比汶川县城一千三百米的海拔还要高得多。而且,该风景区管理公司似乎是带有民营性质的公司,那么,他们能够派出的直升机显然是民用的而不是军用的,因为一个民营公司或者国营的民事机构显然是无权调动军用直升机的。
一个民用直升机都能够机降海拔两三千米的山地去救人,G军的直升机却无法机降海拔低得多的汶川县。这不是太无能了吗?
你还能说“直升机高原山地不能飞”吗?
再说阿富汗,就是高原+山地,海拔比汶川山区更高得多,山势更险峻得多。不仅美军的直升机能飞,二十多年前苏军那种老式直升机进山清剿游击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而且这些山谷两边还经常都埋伏有游击队的火力点,火力威胁比什么“狂风暴雨”对直升机威胁大得多。
至于什么难以找到降落点和“狂风暴雨”云云,实情是:“从汶川县城的航拍照片上就可以看出,汶川县城里至少有一个标准尺寸的足球场,就算后来地震造成房屋倒塌碎石四溢,也掩埋不了这个近万平方米的开阔平地,如果在这么大一片开阔地上都无法机降一支小规模的先头通信部队,那就确实是你技术不行。”
“四川这种山区丘陵地带的典型气候特点是:云多(但这点对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应该影响不大),日照少,但是风少风小。”“四川山区的风简直可以说是略等于零”,这一点任何一个在四川山区生活过的人都可以体会到。
“地 震当天是还没有下雨的,雨是后来才开始下起来的,也没有那么大”
其实G军自己后来的行动也否定了他们先前的那些借口,因为他们磨磨蹭蹭两三天之后,最后还不是有飞机降落了,也没听到他们有“机毁人亡”的情况发生。
至于G军直升机不能飞汶 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他们一开始不情愿飞,最后在上面下了死命令之后又勉为其难扭扭捏捏还是降落了的真正原因。
那是因为中G当局一贯的救灾思路就是:尽可能使用最廉价的救援方式,首选当然就是人海战术。一来成本低,二来可以营造一种很煽情的“万众一心”的壮观场面,显示中G的“坚强领 导”。 如果像西方国家那样使用高技术手段三两下搞定,投入大赔钱多不说,而且也显示不出那种“军民同心”的氛围了。
这个可以从历次抢险救灾行动中看出。十年前大洪水中G当局也是大力宣传人肉沙包的作用,但是我就不相信没有比这个更有技术性的手段了。
当然那就需要大量资金和成本,这个当局当然就不会愿意了,虽然他们是世界上最有钱的政府,但却要发动民间捐款来救灾。
尽管口头上说得好,“不惜一切代价”“首先抢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要什么给什么”,但说老实话,甚至怀疑那些已经运抵灾区的食品药品物资搞不好都有可能是某库房积压的过期货呢。
说漂亮话谁不会阿,反正是用来骗傻老百姓的。说得越动听越划算。
其实很明显,中G当局一开始打的小算盘是先尝试从陆路进入汶川,这样成本较低。但是没想到从陆路进入汶川太过艰难。因为四川山区的公路极其狭窄不说,还根本没有任何迂回的余地。这样一旦有小小断裂堵塞,抢修机械根本无法做到从多个作业面并行抢修,有再多的力量也只能堵塞在那一点上,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