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 |
分类: 影视评论 |
至今我仍然是个忠实的港剧迷,虽然来来回回就那几张熟悉的脸,情节也是模式化严重,但我就是喜欢那种家长里短、市井小民的调调:庸俗,但却温暖;琐碎,但却实在;仿佛一个梦,却又触手可及。这种小市民的情调是港剧的灵魂,不管题材怎样变化(真是想不出还有什么专业题材是港剧没做过的),剥开豪门恩怨、警察故事这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外皮,里面总是那碗煲了几十年的老汤。杜祺峰的《黑社会》,有人盛赞其中对香港市井社会的描绘,其实《黑社会》中的细节,在港剧中并不新鲜。万梓良算是我初中时代比较红的港星,我现在对他最深刻的印象,来自于一部已经忘记了名字的港剧里的某一镜头,在那个镜头里,他饰演一个走投无路,在路边推车卖鱼蛋的小贩,一听到“警察来啦!”的喊声,就赶忙推着鱼蛋档跑开。万梓良那个落荒而逃的背影,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几乎可以跟《女人四十》里一开头萧芳芳一巴掌扇死那条奄奄一息的鱼相提并论。我没去过香港,但我固执得认为,比起《黑社会》里刻意的工笔,万梓良和萧芳芳塑造的细节,才描绘出香港市井真实的图景。他们的香港,其实也是《马大帅》里回荡着彪哥“换气儿喽!”吆喝声的开源,是我曾经一到夜间就满是烤肉香味的家乡西安,总之,在我心里,有人味儿的城市都是那样。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人味儿早已经被路上的尾气和工地的烟尘盖得严严实实了。
因为如此,我照例喜欢上了《阿旺新传》。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一个智障者(阿旺)的故事,一看剧名,就知道是模仿《阿甘正传》。阿旺比阿甘渺小得多,一直呆在屋村,没有赶上和制造各种社会潮流,也没能成为百万富翁,他最大的成就,是发明了一种好吃的汤圆。不过阿旺运气也不错,众人都爱他,他能够自食其力,而且最后他爱的姑娘从国外回来,对他说:“从此以后,咱们俩永远不分开!”——虽然这未必是爱情的承诺,但对于阿旺来说,已经足够了。在这一点上,阿甘不及阿旺。(阿甘和珍妮其实是美国社会截然相反的两面,阿甘代表主流,而珍妮则叛逆了一辈子,她最终回到阿甘身边,留下一个儿子,象征着两种尖锐对立的价值观得到了调和。)阿旺的小媳妇儿阿凤一直在他身边关心他呵护他;而对于珍妮来说,阿甘是倚靠的树、停泊的湾,甚至叶落的土,却绝不是脚下的路,当年珍妮在夜总会里裸体抱着吉他对着一群色鬼弹唱“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他才能被称作是条汉子……”时,她以及她和阿甘之间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珍妮这辈子永远在路上,阿甘这个儿时记忆和家的象征则被抛在身后。
阿甘和珍妮隐藏着太多隐喻,而阿旺和阿凤相形之下就简单多了。他们只是一对平常的小儿女,也做过各种不切实际的梦:女孩梦想豪门大族白马王子,男生憧憬青梅竹马一生一世。他们都有点善良得过了头,太习惯为他人着想,然而也正是这种过头的善良帮助他们从现实的耳光里迅速恢复过来。阿凤不像珍妮那样早早出门远行,虽然她在外面工作,后来还去了美国,但她的心灵一直在阿旺身边,说白了,也就是一直留在屋村。不管她在多远的地方,离开了多久,阿旺那碗甜美的芒果汤圆,总会踩着记忆的羊肠小道,通过她的胃,走到她的心房,把那颗飘荡的心拽回故乡。这几天色戒上映,张爱玲“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这句话重被翻出来,这里我要小小的唱下反调:想到一个游子心里去,不论男女,胃都是难免要走一遭的。
《阿旺新传》就像很多港剧一样,有一个大团圆结局。这很好,让人心里踏实,当年《义不容情》播出时,我漏了大结局,听人说刘嘉玲失踪了,后来《义不容情》几次重播,我都阴差阳错的没看到最后一集,搞得现在还为黄日华惆怅不已。看港剧,我永远喜欢男主角,而且是那种一身正气的,可能是从《射雕英雄传》开始受黄日华影响太深了,苗侨伟的杨康是很多花痴女生的最爱,我就死活看不上,温兆伦和罗嘉良这两个大反派我一向深恶痛绝,唯一的例外可能是《灰网》里的吴镇宇,但他其实演的是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好人。张智霖原本在无线新版射雕里让我吐得够呛,但《天地男儿》里那个抱着玫瑰在十字路口潸然泪下的罗子建,我是怎么也忘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