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买书及其他

(2006-10-12 16:54:19)
分类: 文化评论
    今天一上午都花费在一个非常无聊的发布会上了。因为地点在北大,完事之后,我就去中关村图书大厦逛了逛。这里是我仅有觉得还不错的大书店,人不多,书籍的选择和摆放也挺合我心,算是部分挽回了传统书店在我心中的恶劣印象,上次去第三极,实在是把兴致败尽了。
    现在还在打折期,我总共买了12本书,大约200多块。这是我一个月内第二次大规模购书了。把两百块钱花在其他方面往往会有负罪感,比如撮饭,会在酒足饭饱后后悔花钱往身上贴膘,这方面马老师比我更有忧患意识,他总是一边打着饱嗝,一边面露愁容,长吁短叹:“怎么办,又吃多了。。。。。。。”买衣服吧,我又从不注重衣着。只有把钱甩给书店,我才不会肉疼,因为我有一种顽固的错觉:书是精神财富,所以买书其实是把人民币兑换成另一种硬通货,就象黄金,只是这种货币无法流通和使用而已。看着床头的书堆越来越高,有一种农民站在田垄间,观察麦子悄悄拔高的喜悦感,其他就不行了,身上的肉越堆越多,只会让人心烦。以此推之,每天读书就相当于数钱,不亦乐乎?这应当也算是对“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一种歪解吧。
    所以,我每次买书,钱都花的心安理得。有时候心情郁闷,想借疯狂购物来发泄一下,往往会直奔图书城。一翻绱徉后,提着两三个沉甸甸的书袋,虽然肩酸手疼,但却很有满足感。
    今天买的书中有一本《萧伯纳传》,是上次买《萧伯纳剧作选》的余波。老钱说吃蛋就行了,不必非要见那只产蛋的鸡,不过爱蛋及鸡那是人之常情,我也不例外。老萧写的剧本还是比较好玩的,众所周知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但《医生进退两难》里,他却让一个才华横溢而毫无廉耻的年轻画家兼江湖骗子自称是“萧伯纳的信徒”,一方面刺一下那些唯美派,另一方面也是自嘲吧。自信的人才敢自嘲。不知道王尔德有没有这样投桃报李过。我看过王的莎乐美和道连格雷的画像,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聪明,那聪明就象站在高台上开平的孔雀,既美丽动人,又高傲尖刻。不过他的童话就温暖的多。老萧有的剧本说教味浓了点,比如《华伦夫人的职业》,女主角薇薇一点人味都没有。《皮格马利翁》《医生进退两难》就很好,没多少酸味。萧伯纳的幽默是典型的英国式的闷骚,不象哈谢克,带着下层人那种浑不吝的劲儿。
    上次买的书里也有两本传记,两位传主都是报人,一位是创办了<今日美国>的甘乃特大佬纽哈斯,另一位是华盛顿邮报的前主编布莱德利。纽哈斯的书名惊世骇俗——“一个婊子养的的自白”,估计他特立独行的风格在圈内不怎么受待见,所以索性用了这样一个名字,自嘲,并示威:看吧,你们眼中的婊子养的获得了你们无法企及的成功!我很喜欢这个婊子养的,他很坦率,也很有趣,不过他的下属和被他当作垫脚石的家伙可能不会这样想。
    相比之下,布莱德利的传记就乏味多了,虽然他的经历远比纽哈斯波澜壮阔:他是位战斗英雄,在哈尔西将军率领的太平洋舰队痛殴过日本鬼子,几次中东战争他都在前线,水门事件发生时,他正是华盛顿邮报的主编,肯尼迪总统视他为密友,总统遇刺后他是最先被通知的那批人之一。一个记者想要碰上的他都没错过。
    他应该是个挺老派的白人,政治上左翼,有点歧视妇女和少数民族——这一点从他的传记里没什么太明显的体现,是纽哈斯指出来的。这两位报业巨擘关系似乎很僵,布莱德利提及,“1976年”,一个叫纽哈斯的混混爬上了甘乃特报团的高位;而纽哈斯则把布莱德利描绘成一个粗鲁自大又不尊重妇女的混球,某天的报纸没达到他的要求,纽哈斯在“情书”——他对写给下属的便条的称呼——中咆哮:“要是再继续这样下去,我们就可以向布莱德利和华盛顿邮报寄求职信了!”
    很好玩,是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第一次看到海
后一篇:八百万种死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