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视评论 |
最近好像什么都是成对来,连生了两次病,连吃了两次饺子,连看了两场电影,接连倒了两次霉。
两场电影是《无极》和《情癫大圣》。《无极》画面还凑合,但故事台词人物都极烂,陈凯歌在影片公映前说的那些大话如今都成了笑柄。周四我和两个同事嗑着瓜子把无极和老陈两口子嘲笑了一个小时。不过这也许才是无极和陈凯歌的价值所在:现在已经不是品质制胜的时代了,现在是话题通吃的时代。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也就意味着站在了摇钱树下。这一点早已经被璩美凤证实了,和这位被偷拍性爱光碟后反而大红大紫财源广进的女性相比,张伟平只能算是后辈。进入公众视线是头等大事,至于公众是青眼有加还是施以白眼,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钱已经装进口袋了。
从《英雄》开始,中国电影就不再关注品质,而是沉迷于制造一个又一个“舆论漩涡”。这些舆论漩涡像黑洞一样,吸纳和吞噬了公众对于中国电影的注意力和希望,占据了大部分媒体的文娱版版面、网络论坛和人们茶余饭后的龙门阵时间。古希腊神话里讲到爱琴海中有水妖,歌唱如天籁,凡是听到水妖歌声的水手,无不失去神智跳进海中。张艺谋和陈凯歌们精心制造的舆论漩涡也仿佛水妖的歌声,观众和他们口袋里的钞票就像被催眠了似的,纷纷一头扎进漩涡之中。
不过要制造这样规模的舆论漩涡,付出的成本也不小。陈凯歌夫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现得非常神经质,那情有可原,他们输不起:“陈凯歌”这个金字招牌已经当给院线经理了,以无极的巨额投入(虽然可能没有宣传的那么多),假如收不回成本,那么陈凯歌以后就可能面临无片可拍、至少也是拍片自由度大大缩减的尴尬境地。姜文就是前车之鉴,《阳光灿烂的日子》很牛,票房也很好,但《鬼子来了》遭禁让投资人血本无归后,他再也没有获得理想的拍片机会,只能在寻枪摄制组里吆五喝六的过把干瘾,也就是陆川那种白面菜鸟才能容忍他的跋扈,陈逸飞就没给他面子,照屁股一脚踹出去了。不过姜文不当导演还可以演戏,陈凯歌就不行了,所以他只能蹲在他自己制造的那个漩涡里,像水妖引诱水手一样,捏尖了嗓子招呼观众。我前一阵看他上一个节目,奇怪他说话为什么那么娘娘腔,现在算明白了。
按照目前的票房情况来看,陈凯歌可以松一口气了,他这块金字招牌还没碎。不过,是安稳的放着还是在缓慢的坠落,这也难说。
再说《情癫大圣》。这部片子最烦人的就是不停的重复《大话西游》的台词,导演生怕观众忘记《大话西游》是他拍的,实际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也说明了他创造力的匮乏。我一直觉得刘镇伟被高估了,他的电影需要牛逼演员的即兴发挥(这一点他倒是和生意伙伴王家卫挺像),《大话西游》里有周星驰和罗家英,《东成西就》(虽然我觉得这部片子也不怎么样)里就更不用说了,老戏骨要动用脚趾头才能数得过来,而《情癫大圣》里没一位能压得住阵脚的演技派,都是些英皇制造的油头粉面的偶像,他们不可能对电影作出什么创造性的贡献,所以《情癫大圣》的平庸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有些亮点的。比如影片结尾,唐僧和美艳化身的白马那一段戏,情感深沉浓烈,但台词处理得很克制,白马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又让这段戏完成了卡尔维诺所谓“轻逸的一跃”,堪称神来之笔。突然想起来,今年的几部大片都和马有关,除了情癫大圣,七剑里陆毅和那匹老马依依惜别是那部电影里唯一值得一提的镜头,无极里光明乘马,千里走单骑,名字里就有马。
最后得说说情癫大圣的配乐。我和朋友在电影院看着看着,忽然不约而同地扭头对对方说:“我一定要去买这部电影的原声大碟!”假如忽略音乐,这部电影顶多打70分,但有了久石让的配乐,这部电影就可以打到80分。看完电影之后我就去百度了久石让,原来他是宫崎骏的御用配乐,难怪这么牛逼。
不得不承认,日本人在影视音乐方面确实造诣很高,上大学的时候,我经常翻来覆去的听《宋家王朝》,家国之悲,兴替之慨,幽情壮志,都被喜多郎以音符作笔,画在了眼前那幅《钟山风雨》图里。《喜剧之王》的电影配乐也是一位日本音乐家,我忘记他的名字了,有很长一段时间,也许就在不久以前,只要听到《喜剧之王》里柳飘飘抱着《论演员的自我修养》那一段戏的音乐,我的眼睛就不由自主地湿润起来。还有那些经典日剧的配乐,也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在心灵中留下过印记,比如《东京爱情故事》,最令我难忘的不是小田和正那首《突然发生的爱情故事》,而是不断重复的几个钢琴发出的音符,简单,忧伤,然而键键都敲在了心上。
音乐是最能撩拨人情绪的艺术,日本音乐人做的电影配乐,对于情绪的刺激是非常直接和强烈的,——我用上了“肉感”这个词。这一方面是出于成熟的影视制作需要——要煽情,另外可能也是日本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特点:直观而感性。感觉西方电影对于音乐的使用没有东方电影那么饱满,音乐往往比较克制(当然泰坦尼克这样煽情的片子除外)。要是去看情癫大圣的话,这种感觉会很明显,电影画面和音乐给观众的刺激是不等价的,有些平淡无奇的画面,配乐却情绪丰富,表现力极强。
两场电影是《无极》和《情癫大圣》。《无极》画面还凑合,但故事台词人物都极烂,陈凯歌在影片公映前说的那些大话如今都成了笑柄。周四我和两个同事嗑着瓜子把无极和老陈两口子嘲笑了一个小时。不过这也许才是无极和陈凯歌的价值所在:现在已经不是品质制胜的时代了,现在是话题通吃的时代。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也就意味着站在了摇钱树下。这一点早已经被璩美凤证实了,和这位被偷拍性爱光碟后反而大红大紫财源广进的女性相比,张伟平只能算是后辈。进入公众视线是头等大事,至于公众是青眼有加还是施以白眼,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钱已经装进口袋了。
从《英雄》开始,中国电影就不再关注品质,而是沉迷于制造一个又一个“舆论漩涡”。这些舆论漩涡像黑洞一样,吸纳和吞噬了公众对于中国电影的注意力和希望,占据了大部分媒体的文娱版版面、网络论坛和人们茶余饭后的龙门阵时间。古希腊神话里讲到爱琴海中有水妖,歌唱如天籁,凡是听到水妖歌声的水手,无不失去神智跳进海中。张艺谋和陈凯歌们精心制造的舆论漩涡也仿佛水妖的歌声,观众和他们口袋里的钞票就像被催眠了似的,纷纷一头扎进漩涡之中。
不过要制造这样规模的舆论漩涡,付出的成本也不小。陈凯歌夫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现得非常神经质,那情有可原,他们输不起:“陈凯歌”这个金字招牌已经当给院线经理了,以无极的巨额投入(虽然可能没有宣传的那么多),假如收不回成本,那么陈凯歌以后就可能面临无片可拍、至少也是拍片自由度大大缩减的尴尬境地。姜文就是前车之鉴,《阳光灿烂的日子》很牛,票房也很好,但《鬼子来了》遭禁让投资人血本无归后,他再也没有获得理想的拍片机会,只能在寻枪摄制组里吆五喝六的过把干瘾,也就是陆川那种白面菜鸟才能容忍他的跋扈,陈逸飞就没给他面子,照屁股一脚踹出去了。不过姜文不当导演还可以演戏,陈凯歌就不行了,所以他只能蹲在他自己制造的那个漩涡里,像水妖引诱水手一样,捏尖了嗓子招呼观众。我前一阵看他上一个节目,奇怪他说话为什么那么娘娘腔,现在算明白了。
按照目前的票房情况来看,陈凯歌可以松一口气了,他这块金字招牌还没碎。不过,是安稳的放着还是在缓慢的坠落,这也难说。
再说《情癫大圣》。这部片子最烦人的就是不停的重复《大话西游》的台词,导演生怕观众忘记《大话西游》是他拍的,实际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也说明了他创造力的匮乏。我一直觉得刘镇伟被高估了,他的电影需要牛逼演员的即兴发挥(这一点他倒是和生意伙伴王家卫挺像),《大话西游》里有周星驰和罗家英,《东成西就》(虽然我觉得这部片子也不怎么样)里就更不用说了,老戏骨要动用脚趾头才能数得过来,而《情癫大圣》里没一位能压得住阵脚的演技派,都是些英皇制造的油头粉面的偶像,他们不可能对电影作出什么创造性的贡献,所以《情癫大圣》的平庸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有些亮点的。比如影片结尾,唐僧和美艳化身的白马那一段戏,情感深沉浓烈,但台词处理得很克制,白马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又让这段戏完成了卡尔维诺所谓“轻逸的一跃”,堪称神来之笔。突然想起来,今年的几部大片都和马有关,除了情癫大圣,七剑里陆毅和那匹老马依依惜别是那部电影里唯一值得一提的镜头,无极里光明乘马,千里走单骑,名字里就有马。
最后得说说情癫大圣的配乐。我和朋友在电影院看着看着,忽然不约而同地扭头对对方说:“我一定要去买这部电影的原声大碟!”假如忽略音乐,这部电影顶多打70分,但有了久石让的配乐,这部电影就可以打到80分。看完电影之后我就去百度了久石让,原来他是宫崎骏的御用配乐,难怪这么牛逼。
不得不承认,日本人在影视音乐方面确实造诣很高,上大学的时候,我经常翻来覆去的听《宋家王朝》,家国之悲,兴替之慨,幽情壮志,都被喜多郎以音符作笔,画在了眼前那幅《钟山风雨》图里。《喜剧之王》的电影配乐也是一位日本音乐家,我忘记他的名字了,有很长一段时间,也许就在不久以前,只要听到《喜剧之王》里柳飘飘抱着《论演员的自我修养》那一段戏的音乐,我的眼睛就不由自主地湿润起来。还有那些经典日剧的配乐,也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在心灵中留下过印记,比如《东京爱情故事》,最令我难忘的不是小田和正那首《突然发生的爱情故事》,而是不断重复的几个钢琴发出的音符,简单,忧伤,然而键键都敲在了心上。
音乐是最能撩拨人情绪的艺术,日本音乐人做的电影配乐,对于情绪的刺激是非常直接和强烈的,——我用上了“肉感”这个词。这一方面是出于成熟的影视制作需要——要煽情,另外可能也是日本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特点:直观而感性。感觉西方电影对于音乐的使用没有东方电影那么饱满,音乐往往比较克制(当然泰坦尼克这样煽情的片子除外)。要是去看情癫大圣的话,这种感觉会很明显,电影画面和音乐给观众的刺激是不等价的,有些平淡无奇的画面,配乐却情绪丰富,表现力极强。
后一篇:心灵史·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