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分组评标人的行为研究

标签:
回忆录教育情感文化杂谈 |
行为运作管理BOM(Behavior Operation Management),近年来成为管理学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我的好朋友方述诚教授也对此十分关注,在方教授支持下,清华大学的赵晓波教授组织了好多次行为运作管理的年会。我们组那几年也年年有人去参加,我也有幸去参加过一次,感觉受益匪浅。那几年参加的不少管理学界的会议都有人讲行为管理,弄得我们组也深受影响,感觉不做点行为研究就跟不上了似的。
拿到网上拍卖的重点项目后我就想到企业去调研,我想起宝钢的唐志文原来在宝钢物资部做项目,跟物资部的人很熟。物资部自然是要管物资采购的,于是我找唐志文介绍去那里调研,了解他们在集中采购中是如何运作的。唐工在宝钢的确是能量不小,他不但找来了宝钢物资部的人,还找来了宝信软件做采购招标软件的人。我们自由地讨论了一下午,从多物品采购招标到评标会的组织和胜标的确定方法,聊得十分的投机。首先我发现宝钢的多项目采购招标根本不用逆向组合拍卖,而是逐项出价,看来组合拍卖的推广还是很有难度。而在聊到评标方法时我发现在重大设备采购的招标中评标专家是分成两个组分别评标的。其中技术专家评定投标方的技术是否先进或能满足企业需要;而商务专家则评判价格、交货方式、售后服务和付款条件等商务指标。于是我的问题来了,这两个组的意见能一致吗?如果不一致怎么办?对方的答复是协调,那么协调会不会出现不能达成的情况?我的追问没有结果,也许这样的事并没有发生过。
在从上海回沈阳的航班上我一直在想,技术专家和商务专家是存在着利益冲突的,技术专家倾向于买好的,技术先进的;商务专家倾向于买便宜的,而好货肯定不便宜。所以他们各方的目标肯定不一致,而宝钢这样的大企业采购是经常性的,评标专家也相对固定,这样他们的行为会不会出现一些变异,以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呢?回家后我提出了大型企业采购招标的分组评标专家的行为研究的问题。
受到行为运作管理(BOM)提倡的实证研究的影响,我们也尝试做做实证研究。我们组织的一些研究生让他们分别扮演技术专家和商务专家,对假设的设别采购项目进行评标。并明确告诉他们技术专家要买好的,商务专家要省钱,看看他们的行为会如何变化。参加实验的研究生将得到U盘作为奖励。这样的实验我们组织了两次,对我们的评标实验很多同学踊跃参加,终于获得了有趣的结果。当时U盘还比较贵,让我们花了不少钱,当然更是花了不少时间。特别是刘黎黎和刘旭旺,他们两个为此实验出了不少力。这也是我做过的唯一一次实证研究,我发现实证研究又费时间又费钱,还是计算机仿真实验更容易些。所以此后再也不敢尝试了。实验结果表明技术专家和商务专家的矛盾积累后,在评标中会出现故意“矫枉过正”而偏离公正的情况。我们根据实验结果的统计数据发现了问题,但是由于样本数量不够,不能对所做实验进行统计假设检验。因为要做很多次这样的实验实在是花不起那么多时间和资金。
这项研究我感觉是一项很有创新性的工作,我在好几个学术会上报告个这个问题,都受到了同行的关注。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后发表在国际杂志《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上了,署名是我,刘旭旺和刘黎黎。这项工作应该是我们在网上拍卖重点项目中做的最好的,没有之一。当然还要包括刘旭旺后续的演化博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