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第二次报奖

标签:
回忆录教育情感文化杂谈 |
时光荏苒,转眼又过去了3年。2006年我又开始第二轮的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大折腾。当然首先还是要向教育部科技奖励申请,选择的也还是直报项目。考虑到我们的不少论文是和香港的朋友共同署名发表的,而且香港回归后香港的同行也可以申请内地的科技奖励,于是我便邀请香港城市大学的冯英杰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叶伟雄教授参加我们的申报。两位香港同行都是我多年的合作伙伴,他们都欣然接受了我的邀请。这次申报的项目名称是:制造系统生产存储控制与产品开发规划中的建模与优化方法的研究,申请人:汪定伟,冯英杰,唐加福,叶伟雄和黄敏。老实说,我当时也觉得这个题目报的有点绕口,但是为了迁就冯英杰和唐加福他们俩在产品开发规划方面的工作也就这么报了。
到了这年的年底,教育部的评审结果出来了,我的项目落选了。我感到非常的沮丧,心想自己忙活半天就算了,关键是对香港的朋友不好交代,让别人跟着参合半天最后什么都没有。如果我不是报国家自然科学奖自报项目,估计也能评个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吧。这时候,教育部已经把过去科技进步奖(甲类)改称为高校自然科学奖。听着就觉得高大上,可惜呀!
我校科研处成果奖励科的老师也替我感到惋惜,但是他们也没有办法。转眼到了2007年,我校成果科的老师突然跟我打电话,问我还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不?这还用问吗,我当然想呀!原来辽宁省当年的推荐国家奖的名额没有用完,还剩有一个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名额,于是省科委的同志问我们学校有没有合适的项目可以推荐?成果科的老师立马想到了我,这让我打心里感谢她!于是我赶紧又开始准备申报材料。好在材料都是现存的,只是要按不同的申报系统重新整理组织。
鉴于上次申报的题目不太满意,这次我把题目改大了,变成:制造系统中若干关键问题的建模与优化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申请人还是我们五人。省科委这次也没开会评审只是找几个专家评估了一下,感觉我的项目还不错,于是便同意推荐我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这次我还是报的信息学科组,虽然感觉难度比较大,但从我们申报的内容看还是信息组更适合一些。不久以后推荐项目名单发布出来了,信息组一共有18个项目。当时我按SCI的他引论文篇数排列,我以259篇SCI他引数排在第八。按今天的标准显然不够看,但在当年能排在第八也算是中流水平吧。
材料提交上去之后,有一天遇到沈阳自动化所的朱云龙,他是我多年的合作伙伴,前面多次提到过。朱老师告诉我,我的自然科学奖的评审材料到了他的手里,他给我打了个“优”。我听了十分高兴,连忙表示感谢。不过一份申请究竟需要多少专家函评我并不知道,几个月过去后,心想至少我能得到一票吧。等到年底也没有等到答辩通知,后来我才知道我在函评阶段就被淘汰了。我自然是十分沮丧,可惜呀,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