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3第一次申报自然科学奖

(2022-04-03 14:20:48)
标签:

回忆录

教育

情感

文化

杂谈

连拿了两次教育部的科技进步甲类的二等奖,却拿不到一等奖,因此始终得不到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机会。2001年,辽宁省申报省里的科技进步奖开始了,科研处让我也试试,看看省里的报奖之路是不是走的通,结果到了年底通知我去参加二等奖的答辩。我当时很生气,因为我校参加一等奖答辩的两个项目还没有我的材料硬实。当时的科研处副处长朱仕文颇为我鸣不平。他告诉我,省里的评奖远不能跟教育部比,到处都要讲关系,而且更多的是考虑各种“平衡”,而不是研究水平。我思虑再三,觉得再拿个省部级的二等奖对我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大目标没有任何用处。相反在省里只拿到二等奖,下一步想在教育部拿一等奖就更难了,因为在评委心中教育部的奖项水平是高于省里的奖项的。于是我放弃了参加省里的答辩,我的这个弃奖行为对我以后在辽宁省科技厅的很多事情带来了不好影响。不知道省里是不是有个“黑名单”,还是相关人员对我有了看法,总之此后在省科技厅办任何事都觉得不顺利。这是我当时弃奖时根本没想到的。

18.3第一次申报自然科学奖
   
(我在家中工作,2004年沈阳)

2002年,我向教育部提交了科技进步奖(甲类)直报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申请书,因为教育部规定已经获过奖的材料不得再用来申请新的奖项。我1999年刚拿了个二等奖,短短两年积累的成果根本不足以支撑报一个新奖项,但是直报项目却不受此限制。我的目标本来就是要报国家自然科学奖,所以这个“直报项目”正好符合我的需要,也许也正是为我这种一心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人设置的吧。

材料都是现存的,我重新整理整理,再加上一些新的成果——无非是一些写的论文和新的引用,便报了上去。2002年应该说学术风气还是比较正的,几乎没有听说什么需要“跑奖”的传言。我自然是完全听凭自然,材料报上去便在家里坐等,连打探消息的电话都没有打过一个,更别说到处找人说项,送材料送礼了。暑假后不久,我们当时的系主任顾树生教授从教育部开会回来,见了我的面就说,“汪定伟你得请客呀!”原来他在北京参加了教育部的科技进步奖的评审,他说我被评上了一等奖。因为只有一等奖才有资格报过价将,所以直报项目就等同于一等奖。我得此喜讯自然非常高兴,终于踏出了迈向“院士顶峰”的第一步。

我欣然决定请顾老师吃饭,记得当时是在沈阳民主路的梅龙镇饭店摆了一桌,请了顾老师夫妇,还有顾老师的两位同事,刘建昌和王建辉。王建辉是我同一届的老同学,刘建昌后来当了我们的院长,这是后话不提。梅龙镇是上海风味的知名餐厅,也算不上怎么高档。记得那天点了海参捞饭,红烧鲥鱼,加上其他一些上海菜,总之相谈甚欢。2002年那时物价还不是怎么高,一顿下来还没超过一千块钱。这时我历年报奖途中花的唯一的一笔钱,还是叫我的顶头上司“逼的”。当然顾老师根本这不算是“索贿”,他也是见我有好事,一番祝贺之意。

不久教育部就来了通知,让我准备直报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表格和材料,自然又是一番忙碌。查我的记录,当时直报项目的题目是“准时化生产中不确定性的建模与优化方法的研究”,申请获奖人是:汪定伟、唐加福、黄 敏、杨圣祥、徐昌国。当年10月,材料终于交上去了,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一直到了20034月,国家奖励办公布了我们这一批推荐的获奖项目,一共是19项,其中教育部推荐的5项。相比其他项目我的SCI他引篇数176篇,还是算比较多的。当然这个数字今天看来实在是小儿科,但是在当年已经是算很不容易的了。

记得是在5月,我终于接到了国家奖励办的通知,让我准备去参加答辩。我当时非常兴奋,立马准备答辩的PPT。同事们听说了都纷纷祝贺我,说的最多的就是“汪老师你口才好,一定没问题!”记得答辩地点是在北京西站旁边的“铁路宾馆”,好像是铁路局办的一个招待所,感觉实在是不够档次。好在我只是去答辩,评委不介意我更不介意。待我买好了火车票,忽然接到国家奖励办的紧急通知,因为SASR疫情,北京一切会议停止,我们的评奖答辩取消了。当时正是SARS猖狂之时,学校也是人心惶惶,不过比起今天的新冠疫情2003年的SARS实在是不算回事。

答辩取消了我的心也有点凉了,管他的听天由命吧!到了年底获奖名单公布,我报的项目落选了,其实我早有预感所以也不觉得意外。自打国家奖励改革取消了三等奖和四等奖,只有一等和二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一年都难得有一项,推荐项目中一般只有六分之一的项目获二等奖,我头一次也只能是试试水,落选很正常。仔细分析我的申报策略有问题,按我项目的内容申报到信息组有点跑偏,要是报到一般技术组或许希望更大一些。第二年同是系统工程专业的西安交大的管晓宏老师报到一般技术组就成功了。若干年后我们在一起开会,说起报自然科学奖这事。管老师就说,信息组的那些评委没有一个获得过自然科学二等奖,所以他们卡的严得很。所以我还是晚报了几年,要是早两年,一个三等奖应该是稳打稳的。

可惜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只好等下一次了!另外,由于我报的是直报项目,在教育部并未获奖,既无科技成果,连一分钱奖金也没有,算是真正的白白忙活了一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