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上海巴士集团项目

标签:
回忆录教育情感文化杂谈 |
国际物流中心的事没搞成我们也不能闲着,这时上海巴士集团提出希望我们能帮他们把巴士集团下属的子公司,车辆物资采购网公司的管理系统做起来。于是我们来到这个巴士集团的子公司,了解他们的信息管理需求。采购网公司的业务管理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管理的ERP系统,无非是它没有制造系统,而制造过程变成了采购。这种采购又不同于普通的线下采购,而是变成了线上线下结合的采购。要做这样一个复杂的ERP系统显然不是简单的任务。和我一起去采购网公司的还有上海大学的总会计师张平伟老师,还有张老师所管的一个上海大学的软件开发公司。张老师跟我商量,说:他们软件公司开始承担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但是希望我能带我的团队来,把系统设计的任务承担下来。
可是问题来了,我虽然拿了上海大学的工资,应该无条件的完成上海大学的交给我的工作。但是我的团队人员拿的是东北大学的工资,他们并没有义务来无偿的为上海大学工作。虽然我能指派他们来上海大学工作,但是我必须要给他们一个说法,也就是要给他们一个来这里做科研工作的理由。当我曲曲折折的把这么个道理给张平伟老师说了一番后,张老师说:“我理解,给你立一个科研项目不就行了吗?需要多少钱?”我想了想,我的工作不能算钱,我派四五个人干一年,按每人年10万计,我报了一个40万元的要价,心想能给我30万就行了。没想到,张老师就是财大气粗,他说:“行,你起草个合同,我分两次拨款给你。”
于是我兴冲冲的去起草合同了,好在我笔记本里有东北大学的技术合作的合同样本,把课题名称、研究内容和付款方式和日期一改就齐活了。第二天我把合同给张老师看,他提了一点修改意见,我照他的要求改一改打印出来,他就把字签了章盖了。我拿着甲方已经签好的合同回到东北大学,科研处自然是高兴地不得了,急忙签字盖章,并开好收款收据。我把这些寄到上海大学,不久首批进款20万元就打到学校账户了。这是我研究生涯中拿的最容易的科研项目。
钱拿到了就得干活了,我从我们组里挑了三个人,王庆、宫俊和万福才。他们都是在做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有很多实际经验的年轻老师,于是我们一行人来到上海,住进了上海大学延长分校的乐乎楼。那一段到车辆物资采购网公司调研的日子是快乐的,每天上海大学派车把我们送到公司,中午公司管我们一顿工作餐。下午下班了,上海大学又来车接我们回乐乎楼。在乐乎楼吃一顿每人25元的便餐,这是上海大学招待的。早餐是包在乐乎楼的房费里的,所以我们个人几乎不花任何钱,只要安心做工作就好了。
巴士集团车辆物资采购网的业务流程是这样的,集团下的各个子公司,包括各个巴士车队,每年定期向总公司提出车辆和物资的采购需求,由采购网公司汇总后上报总公司批准,然后交由采购网公司执行。采购网公司上网搜寻供应商,然后让供应商报价。大宗采购还要进个多轮砍价,或者进行逆向拍卖(采购拍卖),从而获得最优惠的成交价格。成交后还要完成进货、验货、入库、分配等业务流程。并通知财务公司吴澄货款支付。巴士集团认识到采购量就是资源,把分散的需求集中起来采购就能获得最好的优惠价格,从而大大节约采购成本,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这个业务流程中,我看到了两个有闪光的研究问题。一个是网上货源搜索,我提出来要开发一个“货源搜索机器人”,作为一种汽配行业的专业的搜索工具。这个任务我交给了王庆老师,让他跟我的博士生王铮一起来做这项工作。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则是“砍价过程”的可视化和规范化。当他们几个老师分别深入到采购网公司各个科室和部门进行业务调查时,我这个“甩手掌柜”免费的工作餐吃饱了,就在公司会议室里思考,忽然灵光一闪,琢磨出一个“砍价过程轨迹图”。这个我留在下一节专门讲。
我们大约做了不到两个星期,大约十天的调研工作,觉得业务流程都摸的差不多了,便回到东北大学去写初步设计报告。客去主人安,我们天天在这里其实也给上大和采购网公司添了不少麻烦,还得各管我们一顿饭。所以我们回家写报告,他们都是很高兴的。我把初步设计的报告撰写任务分配给王庆、宫俊和万福才三人,我负责通稿加前言和结束语等杂碎活。那时候我实在是太忙了,有他们帮忙我真的是轻松不少。
大约一个多月之后,我们拿着写好的“初步设计报告”回到了上海,张平伟老师,还有上大软件公司的技术总管姜伟老师看过后都觉得我们的设计报告写得很详细,具有可实施性。于是我们便拿着报告再次去到采购网公司征求用户的意见。没想到我们才走一个多月,巴士集团变天了,采购网公司更是变天了。巴士集团上层的变化我们不清楚,但是车辆物资采购网公司来了个台湾人当总经理。台巴子的思路跟前任领导不一样,他不愿意再搞什么采购业务管理的信息化,而是要把采购网公司变成一个汽车配件和车辆的电子商务平台,让所有的采购者和供应商都上这个平台来交易。一句话,就是想把采购网公司做成汽车和配件的淘宝网。我不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是更新潮,更有利可图,但是巴士集团的集中采购业务还要不要做下去呢?采购网变成了淘宝网,巴士集团的采购任务难道还回到以前的分散采购方式去吗?巨大的集中采购优势难道就这么轻易放弃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的设计作废了,之后的详细设计和系统开发都不做了。我们灰溜溜的打道回府了,项目取消了,第二期的20万也不要意思再讨要了。当然,上海大学也不会要我们退还已经被我们花了大半的第一期的20万元。钱倒是小事,问题是我们刚刚草创的上海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又没有事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