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宣传基于仿真的优化

标签:
回忆录教育情感文化杂谈 |
为了基于仿真的优化我还真的是没少费劲!打我提出这个研究方向开始我就到处宣传基于仿真的优化的理念,简直是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
首先是2007年基金委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界的许多名人参加。华科大是我母校,他们的负责人王红卫教授跟我关系又是极好,所以我自然是要去捧场。在会上我做了“基于仿真的优化”的学术报告,也引起了一番讨论。不过这次会上说来说去还是对“系统科学”的发展前途争论较多,系统科学的研究越来越脱离实际,虽然这方面研究的人国际杂志论文发的比较多。私下讨论中,管晓宏,王书宁和我都对这方面的研究有异议。管晓宏干脆说“像这种不打粮食的研究根本不应提倡!”我对“打不打粮食”这种判断标准非常赞同,基础研究今天不打粮食未来可以打粮食。而系统科学有些人越玩越虚,实在是看不到打粮食的希望。
会后上海同济大学的乔菲邀请我到他们学校讲学, 我欣然接受了邀请。乔菲是吴启迪校长的学生,或者是手下干将吧。 吴校长和我一起在863/CIMS管理组一同当专家好多年,一直相互支持,关系很好。所以我和吴校长他们组的严隽薇、乔菲,还有李莉等关系都极为熟悉。当时我正在上海大学兼职,在上海还有一套房子我正好要去看一看,所以也正是一个机会。在同济大学我又宣讲了一通我的基于仿真的优化。
2008年,基金委召开“数据驱动的复杂系统控制、调度与诊断”的双清论坛,并邀请我参加。这个论坛院士柴天佑、吴澄和孙优贤三个院士提出来的重大研究项目的立项前的论坛。我也没打算挤进去,我想的还是自己搞一个重点项目来的更自由。所以在论坛上我讲的还是基于仿真的调度优化的研究,当然仿真也是要靠数据驱动,挂的不紧总还是算沾点边吧。报告之后,上海交大的席裕庚老师还跟我讨论了半天。席老师跟我年龄相仿,可能比我还大一点,所以我们两共同语言比较多,虽然以前就认识,打这之后我们关系又近了一步。
到了下半年,广州工业大学的伍乃骐邀请我去讲学,我又欣然应诺前往。其实他邀请我好几次了,一直懒得跑,这次为了宣传基于仿真的优化我也是拼了。乃骐跟我是老朋友了,他原来是沈阳自动化所的博士,做沈阳鼓风机厂的CIMS时咱们就在一起。当时博士还很少,大家都尊称他伍博士。咱们俩也是年龄相当,他比我小一岁。乃骐原来在西安交大,调到广州工大后就成了他们学校的大腕。他还在《工业工程》当杂志主编,便邀请我当编委,所以我们一直联系不断。到了广州工大,参观了他们的大学城的庞大规模和独具匠心的圆圈型的设计,自有一番感概。报告完之后他带我到他们的市内老校区去住,我才知道大学城的老师绝大多数都在市里住,到了晚上大学城几乎就成了空城。由此可见一个新区不是光有房子就行的,一定要有医院、中小学校、超市、菜市场、公园和电影院才能把人吸引过来的。
不记得是2007还是2008年,我还去了一趟南京,上东南大学赵林度老师那里参加他的一个项目评审会,顺道作了一个报告。南京大学的盛昭瀚老师听说我来了,也请我去做了个报告。这两次无疑讲的还是基于仿真的优化,在此不细表。
除了到处作报告之外就是写论文了,在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还拿不出手之前,我也只能写了综述性论文,于是我的都一篇“基于仿真的优化”的论文首先发表在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上了,当然还有好几次会议论文,在会议上作报告我也都记不清楚了。
为了基于仿真的优化我是“费尽移山心力”,最后还是没有成功实在是令人有几分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