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4自动化所兼职

(2022-03-26 15:23:39)
标签:

回忆录

教育

情感

文化

杂谈

2000年,是我最忙碌的一年。这一年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的于海滨研究员邀请我到他们所去当高级访问学者。海斌是我的好朋友,过去我们在沈鼓时就在一起工作过。加上他还是我内弟郎自强的同学,所以关系更近一层。他告诉我,我不用天天去,一周去一次就行,平时跟他们交流交流就算完成任务了。一个月给我数千元的生活补助,这在当时是个不算小的数目,比我在东大的月薪还要高,我自然是欣然答应了。朋友给我好处,我不能辜负了朋友的情谊不是。

自动化所以前就在我们学校的隔壁,那里是沈阳的电脑一条街,那是寸土寸金的地方。所以他们所又搬到了南塔,盖起了大楼。好在也不远,我每周二骑自行车往返倒也方便。骑一趟也就20来分钟。自动化所给了我一间办公室,一台电脑,办公家具一应俱全,比我在东大的办公条件好多了。不过我们不用坐班,我天天在家里办公,所以跟我家里的条件还是没法比。至少我在家想吃、想喝、想躺,想坐,全都随心所欲。高兴了猛干一阵,懒散了躺着看一天小说,这是任何办公室都比不了的。所以即使办公条件好,能不去我还是不去。

记得我每次骑车都要路过五里河体育场,当时那里有好几个驾校。我心动了,我想要是我考了驾照,再买辆车,开车去自动化所多好呀!回家以后我跟蕙丽说了买车的事,不想她毫不犹豫便否决了我的提议。她的理由是,连个车库都没有买了车日晒雨淋的,加上小孩祸害,小偷拆零件,有车也保不住。 那时候周边邻居还都没有车,我的买车愿望也不是很强烈,于是这初起的念头就被打消了。不过我每次路过五里河体育场,看到驾校的广告,总还是忍不住停下车观望一阵。

每次去自动化所,工作并不多。不过时常有同行过来跟我交流,其中有研究人员也有他们的博士生。朱云龙研究员这时已是第三研究室的主任,他是华科大毕业的,跟我算校友,当然他年轻得多。我们在沈阳鼓风机厂就在一起,所以也是好朋友。这次我来做高访,我们的友谊又加深了一分,这为我们以后的合作打好了基础。

14.4自动化所兼职
     
(左四:于海斌,右三:朱云龙,2005年沈阳,学生答辩会后)

除了日常交流,我对自动化所的贡献便是作了好几次研究报告,从头到尾一共是三次还是四次我已记不清楚。记得反应最好的是我做的“科技论文撰写方法与投稿技巧”的报告,特别是我讲的怎样投稿的方法,深得自动化所的同行和同学们的欢迎。事后有不少人跟我探讨什么样的论文投什么杂志比较合适,投什么杂志录取率比较高。其实这个报告我在我的学生中讲过好多次,每换一批学生我就讲一次,这也是我们组论文发的比较多的一个原因吧。其他几次报告则是我做的研究的专题报告,自然关心的人就比较少了,不做相同领域的研究自然听不出味道来。

光做报告显然还是不行的,那段时间我正好正在把做香港做的“伙伴挑选的软计算方法”的理论工作做了一些整理,主要是提出了几条算法中缩小解空间的定理。我把这些定理整理成文,投到了国内信息科学最高水平的期刊《中国科学-E辑》上,没想到很快就刊登出来了。而中国科学一投稿就是中英文双稿,英文稿很快就在其英文刊《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发出来了。这篇论文我把我的单位写成“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算是给所里做一点贡献吧。

 

除了这些工作之外,我还做了新产品投入计划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我用了半无线规划模型,并设计了一个用免疫系统来修正解的可行性的方法。就这项工作我以我和于海斌为作者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控制理论与应用》上了。另外,我还以我和海斌共同署名,就敏捷制造的ERP系统的设计和敏捷制造ERP中的建模与优化问题写了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计算机集成制造》和《控制工程》上。三篇论文加上两篇单位署名论文算是我对自动化所的回报吧,虽然他们并没有对我有任何发表论文的要求。

2004年,朱云龙又来邀请我去他们所当高访,他说待遇比上次更好。我向学校提出申请,但是学校没有批准,不知道是不是怕我被人家挖跑了。没办法,后来我就没有去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