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宝钢自动化部的几个项目

标签:
回忆录教育情感文化杂谈 |
2002年,宝钢自动化所的黄可为和卢克斌两人来我名下念博士。本来2002年我科研项目多,手下博士生也多,还在社会上担任了好多职务,我就不怎么想在招宝钢的博士生。毕竟这时候,跟我1997年招唐志文时我已经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没曾想,郎蕙丽的表姐谢为玉的老公王洪水正好来我们学校参加我们学院的博士论文答辩,见到我王洪水十分高兴。答辩后便一起叙起家常。王洪水是宝钢著名的专家,在冶金界十分有名。他告诉我,黄可为和卢克斌两人都很不错,一个是东华大学硕士毕业的,一个是北京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的,希望我收下他们。表姐夫开了口,我不敢不给面子,便说:“表姐夫,你放心吧,回头我就给研究生院打电话,说我同意收下他们。”
黄工和卢工的确很不错,都是正牌大学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都是宝钢自动化所的技术骨干,在宝钢的自动化领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他们俩的基础知识比唐志文要好的多,毕竟年轻嘛,新的科技知识都有很好的掌握,我带他们感到非常的轻松。我来到宝钢,这时自动化所的所长是杜斌,杜所长是从德国回来的博士,大家都喊他杜博士,估计当时宝钢的博士还不是很多吧。杜所长为人十分谦和,知识分子的气息十分浓郁。他请我吃饭,询问我做的研究和教授的课程,我告诉他我正在讲授“智能优化方法”这门课程,有大概介绍了这门课程讲授的几个主要的算法。杜所长听了十分感兴趣,便对黄工和卢工说,你们看我们是不是可以请你们老师来我们这里办一期“智能优化方法”的学习班,当我们的技术人员都来听一听,开开眼界。杜所长的建议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同。
记得好像是在2004年的春季,我应邀来宝钢开设“智能优化算法”的讲座,好像一共讲三天,除了自动化所宝钢的其他技术部门也来了不少人,我记得宝钢培训中心的教室里坐的满满的。讲座中我主要讲了遗传算法、模拟退化、禁忌搜索,蚁群算法和粒子群优化,还介绍了智能优化的主要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开始时人很多,渐渐地人越来越少,可能我讲的东西太学术化,有的人听不懂吧,不过还是有20多人一直坚持到最后。讲座结束后,黄工和卢工请我吃饭,期间黄工跟我说,他正在做宝钢的热轧的批次调度计划的编制工作,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一个多旅行商问题(MTSP),轧辊相当于一个旅行商,而待轧制板坯相当于城市,由于板坯对轧辊的宽度硬度有不同的要求,要实现连续轧制,减少换辊次数就必须用多个旅行商(轧辊)来遍历所有城市(待轧板坯)。黄工说,如果我们能为他们提供多旅行商问题的求解算法,并告知算法的输入输出接口,具体怎样接到他们的大计算机中并用于生产的问题有他们自己解决。我一听就觉得这样的项目特别适合我们学校来做,我们只做算法,应用到的问题由现场技术人员来解决,这是厂校结合的最好模式!
很快,宝钢自动化所给我立了一个多旅行商算法研究的课题,课题经费很快就足额达到了东北大学的账号里,宝钢就是东大的关系户,到底也是财大气粗呀!我手下做算法的人才济济,我派了两个硕士研究生,王大志和潘俊杰,去完成这个项目。他们两个都是开发算法编程序的高手,在去宝钢调研后回到学校很快就取得了研究进展。王大志按我的要求开发启发式算法,因为我认为真要用到实际中好使的还是启发式。当时最著名的TSP的启发式还是Lin 和Kernighan的三优启发式(3-Opt)。王大志后来改进了三优启发式,开发出适用于多旅行商问题的启发式。潘俊杰则开发蚁群算法,因为据文献说蚁群算法是TSP问题最好使的的算法,后来潘俊杰针对多旅行商问题,开发出出结合遗传算法的蚁群算法。他们俩的工作得到了宝钢同行的认可。王大志接着在我这儿读博士,潘俊杰我也看上了,要他也读我的博士,要知道当时我的博士名额抢手得很,很多人想读还读不上呢。可是这家伙一心想挣钱,或是想出国。当时我的好友程润伟在日本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叫做“Jana Solutions”,我的上一届硕士毕业生全叫Jana招走了,所以潘俊杰一心也想去日本Jana。没办法,君子不强人所难,我只好也推荐他去了。也不知道潘俊杰后来在日本混得怎么样了?
多旅行商问题(MTSP)一炮打响,我们赢得了杜斌所长的信任,于是他一有研究性质的问题首先就想到了我们。 不久他又先后给我下达了两个研究项目,一个是“集中采购的文献综述”,另一个是“钢铁企业合同计划的模型与算法的研究”。这两个课题也都是适合我们高等院校来做的课题,文献综述自不用说,这时高校的强项。合同计划的模型与算法也只是要我们做出模型和算法来,并不要求我们应用到现场。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我这是已是国家基金委的评委,在外边的活动比较多,自己很难集中精力去做研究工作。好在这时我手下已经强将如云,我的在读的和毕业的博士生都有不少。 于是我便把任务分给他们去做,采购计划文献综述交给了王俊伟去做,而合同计划则分派给张瑞友去完成。他们俩能力都很强,几乎都不用我操什么心,很快就完成了研究任务,写出了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经网上传给杜所长之后,后快就通过了宝钢自动化所的验收。这里说的很简单,其实这之间我也跑了好几趟宝钢,反反复复就研究的内容达成了一致, 在此不一一细表。
黄工和卢工也于2006年和2007年分别通过了博士答辩,卢工晚了一年是因为他后来调到宝钢科技部担任领导工作,工作一忙,学习的时间就被挤到了,所以拖了一年。在他们俩读博士的那些日子里,我每次去宝钢我们都要聚一聚。他们俩要么请我去迪欧喝咖啡,要么去棋牌室下围棋,每次下围棋我都能赢的非常开心,估计他们不会是故意让我赢吧?因为我们虽是师生,但是相处如同朋友,故意放水应该没有必要。我至今仍怀念和黄工卢工相处的日子。
听说黄工已经是宝钢自动化部的首席专家,卢工也是宝钢科技部的重要领导,我为他们的成长和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