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敏捷制造的ERP14.1敏捷制造ERP中的建模与优化

标签:
回忆录教育情感文化杂谈 |
上个世纪末,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世界。863计划作为科技跟踪计划自然跟随这股浪潮,在CIMS主题里掀起了一股研究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ory)的热潮。所谓敏捷制造说的是企业尽可能专业化,把自己不是最擅长的工作都分包给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商来完成。一旦企业接到订单,便根据订单的需要快速的组成供应链来完成订单。这样就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让最专业的人(企业)来做他最擅长的事。实际上本世纪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跟全球化的兴起是分不开的。今天因新冠病毒引起的西方国家的反全球化的潮流我认为只是一股逆流,它可能得意于一时。但由于逆全球化的低效率,其必然在未来的竞争中被坚持全球化企业所打败。
CIMS主题的会议上,逐步有了讨论在敏捷制造下CIMS企业应该如何变化?比如:
l
l
l
l
l
l
这些问题都激起了大家的浓厚的研究兴趣。于是自1997年以后,新的理论跟踪课题也都自觉不自觉的跟敏捷制造挂上了钩。我参加863/CIMS的研究工作后,一直在从事MRPII和JIT结合的研究工作。 当MRPII提升到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阶段后,我也自然地转入到结合JIT的ERP的研究工作。1998年我申请了“面向敏捷制造的新一代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研究”的课题,获得了863/CIMS主题的支持,并一把拿到了20万元的研究经费。这在当年还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我非常的兴奋,于是全力把我的组里的研究力量都投入到这个项目中。
首先,我做了一个面向敏捷制造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简称为AM/ERP)的总体设计,并提出了AM/ERP中出现的新的建模与优化的问题。这时候我已经把我的研究兴趣概括为“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优化”,所以这之后的研究我都扣在建模与优化上。这些主要的优化问题包括:
l
l
l
l
l
l
l
l
当然敏捷制造中的优化问题远远不止这些,但是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我们只看到这些问题,或是觉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做,或是觉得这些问题还有可能做出点名堂来。按照我这时的研究习惯,我找出一系列待研究的问题,我自己先挑一个自己最有兴趣的问题留给自己做,然后把剩下的问题分配给博士生来做。
我自己挑选了“伙伴挑选”自己来做;把“多工厂生产计划”分配给博士生周金宏做;把“利润风险分担”分给裴菁做; “联盟清算模式”分给曹洪医做,把“分销网络设计”分给赵晓煜做;把“新产品开发计划”分给宫俊做;把“新产品投入计划”分给万福才做;把“多仓库控制”分给硕士研究生翟恩东做。另外还有黄敏老师当时也在我的组里参加这个项目的工作,她后来在动态联盟的风险分析中作了很多工作, 并且还和我一起又在863、CIMS拿到了一项AM/ERP风险分析的研究课题。从以上任务分配可以看出,当时我的研究组人才济济,力量雄厚。这些博士生相比现在学生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都有很强的独立工作的能力。我几乎不必花单独时间区具体指导每个人,我们每周开学术讨论会,大家轮流作报告,有问题都可以拿到会上来讨论。同学间也逐渐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的学术氛围,有时候大家争着要上会作报告,因为只有有了进展才能作报告。好学生一般都是心性孤傲的人,谁又愿意落在人后呢。
我们在这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就这样蓬蓬勃勃的开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