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3.2马钢MIS系统

(2022-03-21 15:53:31)
标签:

回忆录

教育

情感

文化

杂谈

马钢项目是我当所长后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记得那是在1996年深秋的一个晚上,我和王梦光、许宝栋,还有郑秉霖老师,我们一行数人深夜“杀到”了马鞍山。到了马钢宾馆大门紧锁,根本没有人接待我们,我们拼命叫门,好容易有人出来打开了大门,我们才得以住进了宾馆。第二天我们联系到马钢的自动化部和信息中心的同志,说明了我们的来意。我们是受冶金部的委托,来为马钢提升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部里不直接给钱,但是可以给企业一千万贷款额度。马钢的同志们都跃跃欲试,于是他们找来了马钢的总工程师陈明仁,陈总曽当过马钢总经理,在马钢威信很高,此时因超龄而退居二线。他老人家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在会谈中对我们极为友善。当时我很兴奋,这是我第一次以第一负责人的身份去谈项目。私下里我跟王老师他们几位年长的老师商量,我说:“我们要价380万,最后争取能拿到200万以上。”

后来几经讨价还价,为此我跑了好几次马钢,冶金部的几位领导,还有我们科研出的安宇宏副处长都陪我跑了好几趟。最后终于以120万元合同额与马钢签订了科技合作合同,当然我们的设计开发任务也由原来的全系统缩减为两个子系统。除了马钢给的钱,冶金部还给了我们3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这样项目总额达到了150万,这在90年代中对我们学校老师来说也算得上是个不小的项目。于是我们所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

项目谈妥后,马钢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也来我们学校考察交流。1997年春,我带领我们所十多个老师和若干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一起来到的马鞍山,正式开始马钢MIS(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工作。难能可贵的是几位老老师,包括王梦光老师、郑秉霖老师和许宝栋老师都放下手里的工作参加马钢的工作,老老师亲临现场参加调研和设计,给了我极大地支持!年轻老师中庞哈利、唐加福、胡清河、王庆、高彬、许之馨、高振等,都参加了这项工作,他们成为项目的中坚力量。我和王梦光老师的博士生,高林、杨圣祥、范英俐、张涛,还有我的硕士生宫俊、薛世彤,朱宝琳也参加了这个项目的工作。总的说来,学生们的贡献也是不小的。

13.2马钢MIS系统
   
(马钢项目部分成员,1997年马钢宾馆)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我们完成了现场调研与初步设计工作,又回到学校,完成了设计文档的撰写与编制工作。并在数月后通过了冶金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和验收,马钢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记得当时王琬山副校长,顾树生院长,还有我们的杨自厚教授都亲自到马钢参加了鉴定会,为我们通过验收撑起了场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项目完成后到了“论功行赏”的阶段,我本着大公无私的原则,要让付出辛劳的老师得到应有的报酬。凭我当年在农村当记工员的本事,我记下了每个老师在马钢工作的天数,每人每天先给50元的出勤奖励,然后又根据完成的设计和文档的工作量给予绩效奖励。这样我把我们科研经费的全部提成的酬金都分发给了参加的老师们,并公开了分发的账目和依据。 这项举措让年轻老师们都非常的满意。

马钢项目转入系统开发阶段后,需要投入的人力减少,因为好多工作由我们和马钢信息中心共同来完成。这时我因要出国,便把下一步的工作交给许宝栋老师来负责,剩余的科研经费也由许老师来支配使用。在许老师和其他几位年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马钢项目终于在几年后成功完成了。在项目进行期间,东北大学也发挥了人才培养的优势,帮马钢办了个在职硕士研究生班,帮马钢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这些硕士生也在我们的项目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学校还乘机赚了一笔不菲的培养费。马钢得了人才,我们得了帮手,学校得了钱,实在是一个“三赢”好办法。

这个项目后来分别得到了冶金部和安徽省的科技进步二等奖,当然马钢的同志要名列在前,我排名居后,总算也算是项目完成人之一吧。马钢项目是我主持完成的最大的应用型的科研项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