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3.应用到第一线13.1当上研究所所长

(2022-03-21 15:27:46)
标签:

回忆录

教育

情感

文化

杂谈

我们组的论文多,特别是SCI收录的国际杂志论文多,让国内的某些同行心中不受用,于是私下里有不少“诋毁”我们组的流言在传播。主要的说法就是我们脱离实际,弄个算法,编个算例算算就写论文。甚至有人说我们就是“Paper Maker”,对此我是相当的不服气的。

我虽然喜欢做算法,写论文,但是绝不等于我们脱离生产实际。从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起,我就不断地在各种企业中从事研究工作。鞍钢、攀钢、沈阳鼓风机厂,到后来的马钢、厦门灿坤、东北电网、沈阳自来水公司,再到浙江达峰和宝山钢铁公司。我下过了厂矿和企业真的是不计其数。我们的很多研究的问题都是直接来源于工业第一线。这一章,我打算专门介绍一下我在工业企业所做过的研究工作。

1996年,我们自动控制系与计算机系合并成立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我们教研室改称为系统工程系,在杨自厚老师的大力举荐下,我当上了系主任。不久以后又改成按学科建研究所,我们系又变成了系统工程研究所,于是我又由系主任变成了所长。当时我们还笑称东北大学的改革就是改得“没戏(系)了”!在我刚当上系主任不久,科研处来了一个大任务,就是马鞍山钢铁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任务。据说项目很大(钱很多),学校对此非常重视。事后我了解到,是冶金部的某些领导的子女在我校念书,于是领导把这个项目落到了我们学校。项目到了学校科研处来找我们学院, 正好当时我们所的许宝栋老师在学院当总支书记,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许老师便建议由我们所来承担这个任务。为此我还得罪了卢朝霞老师,本来我和卢老师是多年的朋友,一起参加过好多个项目,没想到为争这个项目差点红了脸。

有了马钢项目, 我们研究所有钱了,全所的老师都动员起来参加马钢项目的工作。我当时信心勃勃,一心想把我们所搞好。我制定了我们所的发展规划,交给了赫冀成校长,赫校长说:“我看了好多单位的发展规划,但是研究所这一层的发展规划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想了半天,不知道校长是夸奖还是嘲弄。反正我当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学校多给我们支持,说白了一句话就是要给我们房间。当时我们所只有一间办公室一间实验室,地方十分狭小,根本没有发展的空间。所里桌椅破烂,设备老旧,用今天的眼光看真的是惨不忍睹!我为了改善所里的条件,求爷爷告奶奶,真的是拼了!但是在当时高校那种环境中根本没有力量帮我们解决问题,所以上面一拖再拖,根本没有下文。

这时候来了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管理学院没有博士点,想要我参加他们学院的博士点申报。当时管理学院有一栋大楼,我便乘机“敲竹杠”,我说:“参加你们申报博士点没问题,你们给我们所两间房就行。”当时他们笑着答应了。然后就没下文了,也不找我参加申报,两间房更是没影的事。忽然有一天,学科建设处的王长明处长跟我打电话,问我是不是同意了参加管理学院的博士点申报。我当时就说我没有同意呀?我根本不知道这事。王处长叫我到他办公室去一趟。在王处长那里,我看到了管理学院的申报材料,我的名字赫然列在其中。王处长说,我的材料是管理学院把我去年申报博士导师的直接抄过去的。想不到管理学院如此下作,不给我房就算了也不能不跟我打招呼就冒用我的名义申报呀! 我当时非常气愤,从桌上操起一支笔就把所有写着我的名字和材料的页面都乱涂乱画一气,然后扔下笔,一摔门就走了。房子我们所没得着,在我强烈的反应下管理学院也没敢再用我的材料,当然他们也没报上博士点。

第二年管理学院还想申报博士点,但是他们谁都不敢来找我,知道我是个厉害角色。有一天,刚刚到我们总校这边来的王智副校长打电话给我,说是想跟我聊聊天。校长好言相邀,我自然不敢不去。在王副校长的办公室里,王校长开口就说:“别的领导都不敢找你,害怕跟你吵起来。我新来,咱俩没过节,所以让我找你谈谈。”真没想到,我在领导心里早已“臭名远扬”。接着王校长跟我谈起了支持管理学院申报博士点的事。我的回答很简单,学校对学科的支持要跟贡献挂钩,不能光要基层做贡献却不给基层支持。所以学校给我们所两间办公室,10万建设经费,我就同意参加管理学院的申报。王校长于是跟我说了一大通大道理,无非是这事不能做交易。所以两件事必须分开来办,只要我支持申报,学校一定会考虑我们的困难,从支持学科发展的角度给我们支持,这事包在他身上。我想了想,老跟学校顶下去终究不是个事,于是便接受了王校长的建议。我参加了管理学院的申报,于是管理学院成功的申报下了博士点。不过我们的两间房和10万元始终不见踪影。我知道,我还是被学校耍了!

在我当所长的那些年里,我秉承的是“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就是让各位老师自由发展。我让每个老师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包括科研的研究方向,希望上的课程,自己的职称晋升计划,准备撰写的学术论文,需要所里给予什么支持。我希望像我带博士生一样,在所里营造一个人人努力上进,相互良性竞争的一个自由而又和谐的学术气氛。

作为大学的基层组织,所长其实什么权都没有,无非是分一点上面分发下来的设备和器材,评比一些基层的荣誉称号,每年考核评个优良中。凡是在这些事上我都是让给所里的老师,从来不占用所里的名额和好处。我心中的想法是,我所要的经费和荣誉自然要到外面去争,在所里跟基层的同事争好处实在是没出息的表现。每年年终考核,有些老师完不成指标,我便把我的科研费分给他们,让每个人都能顺利过关。为此我得到了所里绝大多数老师的爱戴。

13.应用到第一线13.1当上研究所所长
   
 (我们所部分成员的合影,2012年)

我们所在我“无为而治”的治理下,学术氛围十分宽松,所里同事之间团结互助,人人积极向上,人才辈出,在学院里成绩靓丽,非常引人注目。当时几乎人人都能在达到工作年限后就能提上副教授或教授,有的所不服气,居然背后称我们所是“教授教研室”。在那一段时期内,我们的所人人有博士学位,人人有出国工作的经历,大多数人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轻一代老师个个出类拔萃,跟我们学院争了很大的光。

我虽然不大管事,自己还经常不在家,但是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我当所长的政绩,这也是我平生当过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官”。当然我念本科时当班长管了三十多号人,比我当所长管的人还多,那不能算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